苑 书 耸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苑 书 耸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
抗战时期,渤海根据地(包括其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军民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粉碎了日寇掠夺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阴谋,并支援了山东其他根据地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山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中,渤海区人民参军支前,成为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坚强后盾,为华东乃至全国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渤海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渤海根据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北部和河北省南部,抗战时期是山东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解放区的三大战略区之一。
渤海根据地的前身是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块根据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立即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1]中共津南工委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冀鲁交界地区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战斗中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到1937年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1 500多人。[2]81938年5月,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42年冀鲁边区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是年6月,日军集中2万多兵力,对冀鲁边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在最惨烈的四柳林战斗中,冀鲁边区第一地委、专署机关和警卫部队350余人牺牲[3]11,其中包括地委书记杜子孚、行署专员石景芳等人。最严重时,整个冀鲁边区,敌占区和游击区占全区面积的99%,只有十个村庄不资敌、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4]在艰苦的环境中,广大军民咬紧牙关,反击日寇的扫荡,到1943年底,根据地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清河区位于山东的东北部,北与冀鲁边区相接。1937年12月,以爱国人士马耀南为校长的长山中学师生在黑铁山举行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战斗中,清河区逐步创立。1941年1月,清河八路军进军利津、垦利一带的垦区,在义和庄消灭了国民党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的主力3 000余人。[5]273由此,垦区根据地正式形成并逐渐发展为清河区主要物资供应地。清河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遭受了日寇的多次残酷扫荡,付出了重大牺牲,仅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的扫荡中,日伪就杀害根据地群众1 500余人。[6]178清河区军民最终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根据地也有了较大的恢复。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1944年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统一合并为渤海根据地。渤海根据地正式成立后,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根据地发展为幅员5.2万平方公里、人口1千万的重要战略区。[3]53
(一) 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1.冀鲁边区对日伪军的打击
在冀鲁边区,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十一支队攻进盐山城,歼灭日伪军420余人;2月,三十一支队突袭无棣和庆云,消灭伪军700余人。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盐山县韩集村设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200余人。不久,肖华又亲自指挥,取得了三打灯明寺战斗的胜利,消灭日伪军近600人。1939年4月,挺进纵队五支队曾国华部在陵县大宗家被日军优势兵力包围的情况下,展开绝地反击,击毙日军500余人。[7]2741940年2月,我军一个连被3 000余敌人围困于惠民县沙窝村,在消灭500多敌人后,绝大部分指战员趁夜突围。
1941年3月,在我军打通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系的第二次行动中,我军5 000余人在商河县兴隆镇遭到2万余敌人的截击,我军顽强反击,毙伤敌近600人。在打通冀鲁边区和清河区联系的第三次行动中,消灭了400多敌人。1943年1月,在临邑县的王楼村歼敌200余名,7月,我军在济阳县坡崔村一举歼灭伪军1 200余人。另外,1940年8月成立的回民支队也消灭了大量敌人,抗战5年中,回民支队共作战100多次,消灭日伪军2 300多人。[3]220至两区合并前,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对敌作战近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万人,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2.清河区消灭了大量敌人
1938年1月,第五军成立不久,就在小清河岸边击毙日军12人,其中有日军联队长1名。该年2月,第五军在长山西部活动时,毙伤日伪近百名。12月,清河区第八支队在长山蒙家庄与敌激战,毙伤日伪200余人。
1939年6月,第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被敌合围,在不利情况下,第三支队毙伤日军800多人。[7]2941940年3月,日军500多人将70多名八路军战士围困在博兴县东王文村,战士们英勇还击,敌人在损失70多人后狼狈撤离。1941年进行反扫荡战斗307次,毙、伤、俘日伪3 700余人。[8]1943年1月,在反扫荡战斗中,清西独立团消灭敌人200多。[9]1943年6月,清河军区发起了历时三个月的麦收保卫战,进行战斗400余次,攻克敌伪据点133处,毙伤日伪3 100多人。该年11月,在反击敌人的大扫荡中,我军采取“敌进我进”的方式,攻击敌人交通线和后方据点,消灭敌人600余人。
3.渤海根据地成立后对日伪的歼灭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根据地后,抗日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壮大,我军也更加主动地对日伪展开攻势作战。1944年7月,经过我军长期有效的工作,驻寿光的伪军第八团司令王道率2 600余人起义。随后,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中旬攻克利津县城,全歼守敌1 700多人。这是八路军在山东境内解放的第一座县城。紧接着,渤海军区又解放临邑、乐陵等四座县城,共歼灭日伪军1万多人。[10]1945年4月,渤海军区发动了蒲滨战役,消灭敌伪4 000多,解放了蒲台、滨县两座县城。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大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1]。渤海根据地人民武装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组成了北、中、南三路大军向渤海区的日伪残余力量展开猛烈的攻击,在三个月的作战中,解放县城33座,解放人口600余万,歼敌3万余人。[2]377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渤海根据地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歼灭了近10万人的敌伪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扩大根据地遏制了日寇以战养战阴谋
冀鲁边区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平原地区,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这里丰富的粮棉等战略物资来支撑其侵略战争。抗战伊始,抗日武装就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缩小了日寇的掠夺范围,并将游击战、袭扰战深入到敌占区,从而消耗和牵制了敌人的力量,大大减弱了敌军对冀鲁边区的掠夺程度。
在清河区,中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了长桓、长白山、清水泊等根据地,使得这些根据地的物资掌握在人民手中。到1943年底,清河区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已接近全区总人口的60%,从而大大减少了日寇掠夺的范围。为了粉碎敌人利用金融掠夺人民财产的阴谋,1940年清河区发行了“北海银行”钞票,最终把伪币从根据地彻底挤走,并得到了游击区人民的高度认可。[12]1941年5月,日伪纠集1万余人进犯清河区根据地,同时胁迫4 000余群众带着镰刀、大车,企图抢掠根据地内即将成熟的小麦。根据地武装一面正面阻击敌人,一面深入敌后攻打敌人的据点。到1941年9月,麦收保卫战胜利结束,敌人不但没抢到粮食,而且损失了许多据点和兵力。另外,1943年,清河区民兵在主力部队配合下,还从敌人手中夺回450万公斤粮食。[2]247
两区合并后,随着根据地的日渐壮大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加强,日寇从渤海根据地掠夺的资源越来越少,这样,就打破了日寇把华北、山东建成支持侵华战争兵站的企图。
(三) 打击顽固派,团结中间派
在冀鲁边区,肖华率领的“挺纵”对于该地的国民党势力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顽固派沈鸿烈,进行了有理、有利的斗争;对于刘景良等反共分子则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对于牟宜中等开明人士则积极合作;对于高树勋等则团结和真诚帮助,使之受到感化而放弃与八路军为敌。
在清河区,顽固派的实力比较强大,他们对于共产党也非常仇视。在争取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打击。1939年4月,八路军对制造“太河惨案”的王尚志进行了彻底打击。1941年10月,对于阻挠八路军开辟垦区根据地的何思源势力进行了坚决消灭,而对于向往进步的国民党山东保安九团团长王雪亭则积极争取,最终使之加入人民的行列。
1945年,渤海军区又对盘踞在寿光的顽固派张景月进行了三次重大打击,歼灭其部8 500余人,[7]497-498使其力量几乎丧失殆尽,最终逃出了寿光县。
(四) 战略上、战役上配合了邻近各根据地及友军
冀鲁边区、清河区及后来的渤海根据地位于山东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接合部,它直接威胁着天津、德州、济南、张店等敌人占据的大城市和津浦、胶济两条大动脉。在战略上,与冀中、冀南、鲁西、鲁中、胶东等抗日根据地相互支持,形成了对日寇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式。
战役上,渤海根据地也与相邻友区互相配合作战。为协助中共胶东特委创建和保卫胶东根据地,1938年4月,清河区第七、第八支队在胶东第三军配合下,攻克了黄县城。5月,又和胶东第三军配合歼灭了顽军2 000多人。[2]1831938年11月,清河区第三、第八支队和鲁中区第四支队联合夜袭攻入周村,破坏了铁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初,清河区山东纵队第三旅在旅长许世友带领下赶赴胶东,参加了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的战斗,大大改善了胶东根据地的形势。
(五) 为其他根据地输送了大批抗战力量
1938年7月,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军冀鲁边区,对各支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整编,抗日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1939年9月,按照八路军总部指示,挺进纵队主力15 000余人先后分9批开往鲁南和鲁西。1939年底,又有大批抗日武装从冀鲁边区开往鲁西和冀南。仅1939年到1940年,就有2万多优秀战士走出冀鲁边区[2]148,他们对山东其他根据地的创建和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清河区,1938年6月,廖容标率领第五军一部分主力南下,编入在鲁中战斗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38年底,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八支队4 000余人由司令员马保三率领南下沂蒙山,成为鲁中南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六) 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丰富的物资支持
渤海根据地广大军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自己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还节衣缩食支持兄弟根据地的抗战事业。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清河垦区根据地。
1941年垦区根据地开辟后,短短两年内,人口数量由10万增加到25万,耕地面积由25万亩增加到100万亩*参见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档案馆所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2辑(山东省财科所发行,1985年版,第46页)。,使得清河区可以抽调大批粮食运往胶东、鲁南,支援那里的抗战事业。1942年,清河区向胶东运送粮食1 963万余斤,1943年5月,清河区一次就拨运粮食25万多斤,帮助胶东区度过饥荒。1945年,渤海根据地支援其他根据地粮食5 000余万斤,棉花1 400多万斤。*参见中共滨州地委党史征委会、山东滨州地区供销合作社所编《风雨话当年》(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准印,1994年版,第237页)。
(一) 成为华东军区的可靠大后方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战场之一,到国民党军队在山东进攻达到顶峰的1947年8月,山东解放区只剩渤海根据地黄河以北的地区没有沦陷,因而成为山东、华东地区党政军的总后方。
1947年8月,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医院、学校及伤病员等40余万人渡过黄河进入渤海根据地北部。为此,该年渤海区征收公粮达6亿斤,超过上年29 000万斤的两倍。*参见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档案馆所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3辑(山东省财科所发行,1985年版,第222页)。不仅如此,广大群众还腾出住房,筹措衣被、柴草、医药,使得这些干部战士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休整。
(二)渤海区内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
抗战胜利后,为了反击国民党在渤海区内残害群众和袭击人民武装的行径,渤海军区于1946年5月发动了冯(家口)泊(镇)战役,歼敌3 500余人;紧接着,于1946年6月发起了德州战役,毙俘敌人5 700余人,并俘虏了国民党德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王继祥。这是解放战争期间全国范围内我军俘虏的第一个国民党中将。[13]50
全面内战爆发后,渤海军区于1946年7月攻克济阳县城,消灭敌人1 200余人;从8月到10月,三次攻打邹平,共歼敌8 000余人。1947年2月下旬,渤海军区11师攻克张店、周村,消灭敌人4 500余人;6月,渤海一军分区配合晋察冀野战军发动了青(县)沧(县)战役,1948年1月配合华北解放军发动了津南战役,这两次战役都取得了重大战果。1947年11月,渤海纵队连续攻占了博兴、青城、寿光等县城,歼灭了大量敌人。
(三)积极支援华东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渤海军区部队主要在本区域内作战,这个时期支前的组织、军队物资后勤的供应主要由各行署、县区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安排。随着战争规模和涉及地域的扩大,1947年2月,成立了渤海支前委员会,下设政治、民力、粮站、粮食、参谋等5个科,并在各行署、县区设立了对应的机关,又制定了有关支前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使得整个渤海根据地的支前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莱芜战役中,渤海根据地抽调了12 000辆大车运输物资,其中运粮200余万公斤。孟良崮战役期间,华东局指示渤海根据地完成筹集和运送2 500万公斤小麦的任务,渤海根据地克服了路途遥远、时间紧急、道路难行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渤海支前委员会共组织了73 000多民工,出动常备担架5 500多副,大小车辆4 500辆,牲口4万多头服务前线,供应粮食174万斤。[14]372
淮海战役期间,渤海根据地组织15个民工团、两个民兵团共63 000多人自始至终支前,另外还有临时民工20余万人随军服务。当淮海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渤海根据地又组织17万群众动用大小车辆86 000多辆,船只1 250多只,将7 500万公斤粮食运到了前线。为了使广大战士抵御严寒,渤海根据地妇女又为部队缝做棉被20万条,袜子60万双。[7]697
在支前民工大军中,包含着担架队、担架连和担架团。他们随部队行军战斗,随时准备抢救和运送伤员。如邹平支前民工三营八连随军行动,8个月中转战4省,抢救伤员300多人。
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渤海根据地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共出担架25 679余副,大车652 352辆,小推车630 340辆,牲口97.8万头,共筹集运送渤海根据地以外战场粮食15 000万公斤。此外,还运送煤800万斤。[15]
(四) 渤海子弟转战全国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主力进军东北,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1945年9月底,渤海军区独立师约5 000人进军东北。10月初,渤海军区主力第七师8 000余人在师长杨国夫带领下,进入东北北部,和已到达的渤海军区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1948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六纵队和之后的第四十三军先后参加了攻克长春、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最后渡过琼州海峡,解放了海南岛。
渤海军区主力远征东北后,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不长时间内,全区有25 000余农家子弟参军入伍。1946年6月和11月,渤海军区又先后组建了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和第十一师,1947年4月,第七师和第十一师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第十纵队成立后即转入外线作战,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之后被整编为第二十八军,又参加了沪杭战役,直至解放浙江和福建。第十纵队在战斗中表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尤其是顽强的防御能力。“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就是十纵的真实写照。[13]147
第十纵队转入外线后,1947年9月,渤海军区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渤海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周(村)张(店)战役、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整编为第三十三军,上海解放后,驻防大上海。
此外,渤海军区还成建制抽调一个团补入从华南撤入渤海区的东江纵队;1947年,渤海根据地组建了6 000余人的新兵教导旅,由旅长张仲翰率领参加西北野战军[14]360,这个旅后来进军新疆,并在那里落地生根,成为新疆建设兵团的重要一部分。另外,渤海根据地又组建了28个新兵团,补充了各野战部队。
据统计,从1945年到1948年,渤海根据地共有18万人参军,先后组建了三个野战纵队,另外补充华东野战军部队76 000人。[5]378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部海滨到西部边陲,都留下了渤海子弟的战斗足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将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上。
(五) 大批渤海根据地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要求各解放区准备53 000名干部,以便解放军进军江南后接管新解放区。由于华东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山东,所以,华东区15 000人的名额绝大部分由山东解放区提供。
渤海根据地党委接到任务后,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和部署,首先在区党委的层次上组建了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又在下一层次上组建了四个大队,每个大队都相当于一个地委、行署的班子结构,每个大队之下又分设若干中队,四个大队的干部总数达4 526人,不久,又组建了四个大队。[14]378这些干部紧跟着解放大军南下,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迅速投入工作,为新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渤海根据地500余名支前干部在上海战役结束后,被编为西南服务团第三支队,随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为四川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6]264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渤海根据地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无论敌人多么疯狂,战斗多么惨烈,根据地受到的损失多么大,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从来没有听天由命、消极等待,更没有向敌人屈服,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他们顽强抗争,愈挫愈强,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抗战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渤海人民为了民族生存和人民解放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并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儿女子弟送往前线,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这一切凝聚而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它仍将激励我们为建设繁荣美丽的家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278.
[2] 李晓藜.中共渤海区地方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3] 徐新民,张裔杰.渤海烽火[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9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478.
[5] 景晓村.景晓村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6] 王雪岭.中国共产党博兴历史:第1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7]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地方史: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 景晓村.一九四一年的山东与清河[N].群众报,1942-01-14(2).
[9] 罗荣桓,黎玉.我们能坚持,我们也能胜利 [N].大众日报,1943-07-23(1).
[10] 景晓村.庆祝夏季战役胜利,继续加强对敌斗争 [N].渤海日报,1944-09-12(1).
[11]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9.
[12]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5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58.
[13] 陈广相.铁流千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征战纪实[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4] 刘继堂,刘汝赞.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5] 中共惠民地委党史资料征委会.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的土地改革运动[J].山东党史资料,1985(2):15.
责任编辑:夏畅兰
The Contribution of Bohai-base Area to Chinese Revolution
YUAN Shusong
(PartyHistoryDepartment,ThePartySchooloftheCPCBinzhouMunicipalCommittee,Binzhou,Shandong2566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army and people of Bohai-base area (including its predecessor in the border area of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 and Qinghe district) not only wip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soldiers and puppet army, smashed the scheme of the Japanese of plundering resources from China and sustaining the war by means of war, but also provided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o other base areas. In so doing,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in Shand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e people of Bohai district joined the army, supported the front actively, and offered great support to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East China. With these efforts, the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beration of East China area and the whole country.
Bohai-base area;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War of Liberation
2015-06-01
苑书耸(1969—),男,山东惠民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10.13216/j.cnki.upcjess.2016.02.0013
K269
A
1673-5595(2016)02-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