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基于“巴班斯基“法的微课完成信息技术电子课程

2016-05-06 12:30崔丹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

崔丹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教材过于强调知识,学生参与课堂活跃度不够。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将“巴班斯基”教学方法引入到电子课程的微课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电子课程微课的制作,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技能和对课程的热爱。

【关键词】 巴班斯基 微课 信息技术 电子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94-01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不高。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是不可忽视的,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笔者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述方式进行阐述与解决。

一、信息技术课程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弱化方法教育。教学内容过多地强调如何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生学习方法与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自己学”。

2. 差异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缺失。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

二、巴班斯基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即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这三大类方法的每一类都还可以继续分出若干小类,每一小类又包含若干更具体的方法。如图:

图1-1

三、师生共建基于“巴班斯基” 法的微课完成信息技术电子课程

1.微课。“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2. 基于“巴班斯基” 法完成信息技术电子课程。以信息技术课程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图像处理”。图像图像处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应用广泛的课程,深入学习可以学习3-5年的时间,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每周只有信息科技1-2节课,一个学期平均计算下来第一单元的课时不超过12节,而教材涉及的内容:图像简单处理、图像局部处理、图像艺术处理、图层、图像合成等。

教材内容重构以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为原则,以学生“探索”为辅助。在实际操作中,以“淘宝”为蓝本,给出如下1-2图所示的素材,七年级的学生是很“活跃、活泼“的,发表出很多观点,例如:皮肤不够漂亮,背景不够吸引人,淘宝店的LOGO,衣服或者帽子或者背包可以变化颜色等细节问题。将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如下表1-3所示。

微课的特点是 “短小精悍“, 图1-2

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5-8分钟的时间比较能够接受。教师将微课设置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此内容是符合教学设计中兼顾分布曲线的两端及中间部位的均衡的。而能力强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并协助教师完成拓展内容的微课制作。例如:人物面部美白,去皱等,通过自我实践完成后由教师进行检查其正确性,并将符合制作微课拓展案例的文字、图片共享给学生,由学生制作拓展微课,这一部分内容可作为课后作业,经过一定周期在多个班级中进行筛选,择优共享。这个过程可以提升个人能力。被择优共享的拓展微课的学生成为班级、年级的榜样,制作的微课也被作为下一届电子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使用效果及存在问题

利用上述方法将七年级、八年级四个学期的教材进行重构,形成了78个微课电子课程,其中有21个是学生作品,收集的高质量学生类似作品146个。教师制作的57个微课作品,大大提高了整体学生课堂效率,由原来教师“催促”交作业,到提前完成并投入到拓展内容的学习人数每个学期以34%的比例在上升。在此过程中,让授课教师发现了很多“能力强”的同学,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竞赛获奖数量节节攀升。

重构的电子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当教材变化时,教师需要重新制作微课,工作量比较大。学生使用电子课程开始时比较“新鲜”,时间久会有一定的倦怠。需要授课教师对微课制作的风格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微课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