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借俊眼传深情

2016-05-06 05:35戴启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宝黛贾母黛玉

戴启江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鉴赏分析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的形象。

2. 能力目标:以“与众各别”为抓手,掌握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思等鉴赏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从美学的角度体会宝黛之间初次邂逅的纯洁美好的情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抓住“与众各别”,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宝黛初会及初闻时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爱情是南柯一梦,却直教人生死相许。宝玉和黛玉的情缘大抵便是如此。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红楼梦,去跟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看看宝玉,去回到那份爱情开始的地方。

二、宝黛初会

师:说起宝黛相恋,蒋勋老师说得蛮有意思的: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面,走两步就能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两步就是分离,这种分离永远是一种忧伤。宝黛相遇,从夙缘到现实,从哪里找到他们相逢的电光火石的刹那?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走进宝黛初会的场面。

师:宝黛初会,彼此看到对方第一反应是怎样的?

生:“惊”“笑”。

黛玉,惊;宝玉,笑。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一个感到“眼熟”,一个觉得“曾见过”。两个人有没有见过?

生:(有:木石前盟;无:今生初见)

师:说明两人虽然是首次相逢,却居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像李商隐所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种心有灵犀,两人一见马上就通过眼睛让彼此沉浸在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融融氛围中,是一种精神气质上的高度统一。

师: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的反应呢?如果把这两个句子主语互换一下,同学们看看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师提示:从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宝玉直爽,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生:黛玉初进这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的贾府,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这儿,是投奔外祖母,是寄人篱下;而宝玉,则是贾母心中的心肝宝贝,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自是说话随意,毫不顾忌。

生:这一“惊”一“笑”,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凸显。而这一对视,也如电光石火般震撼了两人的心灵。

师: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呢?

生:(集体朗读“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俗话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他的眼中,黛玉存在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生:“与众各别”。

师:妙!你如何理解宝玉眼中黛玉“与众各别”的美?

生:“与众各别”就是说林妹妹和其他女子相比较,美得是不一样的。

师:其他女子是怎样的呢?在林黛玉进贾府当中,有一个女子出场的形象描写非常详细,她就是王熙凤。写王熙凤时,她可是穿金戴银,珠光宝气。但是宝玉连林姑娘的衣着打扮都没有描述,为什么呢?

生:王熙凤一出来作者就不惜重墨描写她身上的衣服,因为她是现世里的人,极尽纤毫去描绘她的穿着。有时候一个人的穿着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王熙凤的穿着打扮美,但更多的是俗。珠光宝气透露出她对金钱的欲望和炫耀。

师:正像她自己总结的那样“活了25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强也算挣足了。”______《101回,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生:作者不写服饰,是为了突出黛玉内在的气质和神韵,黛玉的脱俗之美,而其他女子的美则是她的陪衬,是世俗之美。(以俗衬雅)

生:宝玉注重观察的是黛玉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格气质。

师提示:宝玉的穿着打扮也是很浓烈的,回来一转眼,刚刚在黛玉眼前的珠光宝气已经不再,以至于贾母说“外客不见就脱了衣裳…”(13节)可见出宝玉怎样的审美?

生:那些华美的装饰是宝玉眼中的不屑之物,他的身份需要他代表贾府有这样的装扮,他也是无奈的。

生:所以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回自己。

生:“神仙似的妹妹”是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的,她的美不只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淡淡的书卷气,自然流淌的灵秀气,眉宇间的孤傲气。而且有的是情。所以他说,只当是远别重逢。

师:“与众各别”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这个众,还可以是众人的众,宝玉看到的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是不一样的。

师引导学生齐读:“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生:众人的看是一种粗看,浅看。

师引导学生齐读:“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生:一方面夸赞黛玉“标志”“气派”。通过王熙凤(如此美貌之人)之眼,侧面写黛玉的貌美绝伦。另一面夸其他三姐妹“竟不像”“竟是”,迎合了王夫人、邢夫人及贾母心意。“只可怜”更是说明她来的目的。她不知道在她到来之前一场大哭已经结束。刚要演戏,就被阻止了。也正说明了她长于奉承,八面玲珑。

生:王熙凤的打量和夸奖更多是走过场,为了讨好贾母,内心并没有把黛玉放在眼里,她只打量了她的模样和气派,与她的心术、品格分不开的。“她是脂粉堆里的英雄”“本性要强,唯恐落人褒贬”。

生:这是一个察言观色、机变通迎的女子。这是一个非常不诚意的女子,自然看不出黛玉的美。

师:只有宝玉才能看到她的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比之下,这种美就更加清晰具体了。

师:众人眼中的“怯弱不胜”在此处变成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生补充)其娇弱多病的身形可睹。王熙凤眼中的“标志气派”在这里变成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 生补充)其妩媚姿容、轻盈体态可掬,貌美才智顿然浮现。

生:宝玉从她两靥中发现她多愁善感,使人们从颦、喜的面貌中感受到她幼年丧母、离家远栖、寄人篱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

师:确实,在宝玉眼中,林黛玉像是一个从天上下来的女孩子。她的美像月光一样,不着痕迹,是船过水无痕的感觉。林黛玉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不是物体性的存在。所以,黛玉的美在宝玉的眼中得以尽情绽放。这,便是黛玉在宝玉内心最大的与众各别。

师:这个“与众各别”也可以用来形容林黛玉眼里的宝玉吗?

生:可以!

师:先说别人眼里的宝玉是怎样的呢?

生:王夫人口中的评价:“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生:黛玉母亲口中评价:“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生:还有《西江月》 一词。

生(补充):在未见到宝玉之前,就连黛玉对宝玉的印象也是这样的:“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师:那么从他人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呢?

生:生性怪僻愚顽,不守规矩本分,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

师: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的“与众各别”呢?

生:关于宝玉的肖像描写(齐读),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是一个英俊多情公子。

生:有一个小细节,是通过林妹妹的听觉来感受到宝玉的形象的。“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们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响”:说明声音比较大,比较有力。这是宝玉的性格和内质的折射。一阵噼里啪啦作响的脚步声走进贾母的居所。既刻画出了宝玉赶着回来给贾母请安的孝顺行为,也活化出宝玉离开贾政回到贾母身边的欢乐。宝玉是充满着朝气,年轻而又快乐的心的,向往着自由的男孩子。另一方面显示了他的不守规矩与礼教,也衬托出了贾母的专宠。

生:还有“笑”,在黛玉眼里宝玉平易随和,尊重人性,追求平等,少有主仆之分的观念。

生:二人相见,宝玉的热心直率的性格就更加明显了。他细看黛玉,赠字与她,问玉,摔玉。师:这些细节让黛玉看到了怎样“与众各别”的宝玉?

生:“摔玉”既是一种“痴”,也是率性真挚的表达。宝玉因为黛玉没有跟他一样的宝贝而摔了这个命根子,这就说明在宝玉心中黛玉的分量非同一般,情感炽热真挚。

生:对天命、封建思想束缚的违逆。衔玉而生代表着出身高贵,是天命的象征。我们看到宝玉摔玉的时候,贾母很紧张,说“你打人骂人都可以,何苦摔那命根子”,可见,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这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

生:再次看到了宝玉的平等的理念。象征高贵的玉,这让周围的人艳羡已,然而宝玉却不以为荣反引以为耻,与众不同,非但没能让他产生优越感,反而愈感孤独。玉使之失去了与他人平等交流的基础,要摔它。在众人眼中这种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玉,在宝玉眼里却是“劳什子”,什么是“劳什子”就是说,什么破玩意儿,不值一提,我们再一次感到了两种世界观的冲撞。

师:所以在黛玉眼中,宝玉也呈现出了“与众各别”的美。

在世俗人眼里宝玉是“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而在黛玉眼里是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宝玉离经叛道,显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而黛玉看到的是则是宝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摒弃功名利禄,追求自由解放。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深得黛玉的理解和欣赏。

三、总结

其实,整部“红楼”中的人物,王熙凤,甚至贾府里的林林总总的人物,又有哪一个人不是“与众各别”?在于看他的人的眼睛而已。

庆幸的是,我们见证了一段唯美的爱情里的恋人眼中的“与众各别”,淋漓尽致,丝丝入心。

尽管偌大的“红楼巨著”,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世俗的功利的污浊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摧残着束缚着宝黛那个纯洁的至真至美的这个理想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在我们一次次地重温宝黛初会时的场景,还是忍不住地为他们的一见倾心而感动,为这份“与众各别”的爱情而鼓掌。

猜你喜欢
宝黛贾母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重识贾母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
偷来梨蕊三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