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意蕴深厚的严肃文艺日益没落,蕴藉浅薄、形式粗鄙的商业之作却受到趋之若鹜的追捧,对于这种文艺怪象,在反思文艺作品本身的同时还应该将思考范围扩大至社会和受众,尤其是大众审美的问题。显然,众多现象都表现出文化接受的本能消费特征,而解决之路,既不是为获得商业利润向这种消费模式妥协,也不是单纯地划定精英圈子孤芳自赏,而应该勇敢地承担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其中之一就是对社会审美的引导和培育。笔者意欲通过本文分析当前艺术接受的本能消费特征,并提出审美培育的诉求。
[关键词]本能消费;相对主义;审美培育
文艺怪胎的频繁出现此消彼长并非只是艺术本身的问题。艺术是社会的构成部分,社会是根,艺术是枝,枝叶的怪异是否与根部的营养不良相关?毋庸置疑。因此,单纯指向艺术本身的批评是孤立的封闭的批评,不能有效地找到症结之所在。在笔者看来,文化消费的感官化和娱乐化的大背景,正是我们已经进入了本能消费的时代。
一、艺术标准的多元化与客观化
以《小时代》系列电影为例,2015年上映的《小时代4》继承了此前几部的票房佳绩,曾和《栀子花开》一起垄断了年度暑期市场。据说《小时代3》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达到11亿,位列中国电影史首日票房成绩的第二名。然而,但凡接受过些许审美教育或拥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不会同意这是一部电影佳作,即便它的票房佳绩是实至名归的。相反,如果有11亿的掏钱热捧,就有11亿的否定排斥,甚至更多。这种讽刺性效果带来多种局面: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向《小时代》学习,如何使电影赢得更多的观众;另一部分人持批判态度,但矛头更多指向《小时代》的内容,即电影对拜金主义的赤裸宣扬,甚至一些气急败坏的批评者还极端地对导演人身攻击。然而,如果仔细推敲这些态度,就会发现,这些批评要么脱离了艺术本身,要么缺乏理性和客观,而最终结果都是,《小时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鹬蚌相争的间隙,作为渔翁的导演本人和电影坐收其利,而且随着争论的雪球越滚越大,银子也越进越多。
“脑残粉”是各方斗争的产物,这些为对立方所赐予的封号除了具有羞辱的意味,大抵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怨怼。此恨多形容父母望子成龙而不得,所以并非真恨,相反,还带有虽失望却仍然爱的成分。尽管这般,“脑残粉”并不领情,并视死如归地决意将“脑残”进行到底。为了嘉奖“脑残粉”的优秀表现,并为自己制造脑残病毒开脱,郭敬明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我觉得不能这样讲吧?毕竟大家的审美观不一样,有人喜欢臭豆腐,有人喜欢四川菜。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审美,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审美,所以不能因为一方喜欢哪个人的作品,另一方就说他们‘脑残。”①郭此言貌似有理却似是而非,固然自古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赞赏阳春白雪也得容得下下里巴人,但是否因此就模糊甚至否定了艺术标准的客观存在?显然,郭敬明用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的方法企图转移中心混淆视听,但仔细辨析后其漏洞仍然显而易见。
“有人喜欢臭豆腐,有人喜欢四川菜”不假,但不可否认的是,口感相对丰富的川菜就是比臭豆腐好,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就好比咸菜怎么都无法和《红楼梦》中的茄鲞匹敌。苏珊·桑塔格曾说,如果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大门乐队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当然要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向以宽容、先锋著称的她,否定非此即彼的二元定式,接纳各种艺术的合理存在,但并没有因此抛弃艺术标准,而走向了遥远而虚渺的相对论。人性的丰富繁杂决定了我们既能够从二人转中获得笑料,也能够从交响乐中获得震撼;既能够在大自然里领略鬼斧神工的美妙,而可以在艺术品中享受浑然天成的乐趣;既可以在作品中严肃正经,也可以在生活中丑态百出。它们并不矛盾。可以说,桑塔格真实地道出了审美的真相,我们可以同时欣赏各种各样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比如流行歌曲和交响乐,但具有一定音乐训练和素养的人们必须二选一的时候,那一定会是后者,就如同桑塔格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与丰富的人性对应的是,审美也具有丰富的层次,不仅“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审美,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审美”,而且不同时代、地域和种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审美兴奋点,但审美的稳定性仍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经典作品历经千百年,为各个时代、地域和种族的人们所钟情,为什么艺术家孜孜不倦于创造能抵挡时空考验的作品。年轻人喜欢《小时代》不无关系,就如同桑塔格热爱大门乐队,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小时代》视为不可企及的艺术典范,却嗤之以鼻于真正的经典。评判艺术作品的优劣与否在于考量其艺术本身,是否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独特的艺术表达,幽深的思想蕴藉,等等,而绝不应该是个人的喜好,哪怕是几亿人的喜好。另外,问题的核心也不只是《小时代》的优劣,更让人担心的还有青少年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培育问题。
二、审美培育何以重要
早在汉时宋玉就开始研究这一审美现象,在《对楚王问》中他说:“客有歌于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②在这一表述中,宋玉并没有得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井水不犯河水的审美结论,相反,他看到了艺术“曲高和寡”的真实状况和原因,之所以“和寡”是因为能够欣赏高级音乐必得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高级艺术为上层阶级所垄断,下层人民没有机会接受审美培育,“和寡”实为正常。但作为一种文艺现象和文艺理论,“曲高和寡”几乎普遍适用,它是艺术接受的真实状况,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单纯消极地接纳,而更应该趋向于有所修正和调整,这便是审美培育的原因和意义。
审美培育的历史并不短暂,早在18世纪的德国,席勒就曾明确提出审美教育问题,并将其放置于人性解放的高度。在他看来,人性时常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自然人和理性人,自然人受制于感官,追求享乐和占有;理性人受制于意志,追求秩序和法则,而审美具有游戏特征,因此是最自由的,它能调和二者,使之统一。无论是自然人还是理性人都是片面的,唯有审美才能使人性抵达真正的自由,获得解放。席勒从理论高度论述了美育的意义,而鲁迅则在现实的层面辨析了它的价值,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他写到,“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③,民众审美培育意义重大而必要,缺乏判断力和鉴赏力的民众越多,缺乏审美力和艺术性的作品就会越多,而真正天才之作往往因无人能识而受到抑制,当天才的创造受到抑制的时候,历史也会停滞不前。然而,尽管审美培育不仅关系到历史还关系到个人,但大众并不领情,谁需要你们培育了?我只要轻松一笑回家睡觉。这与脑残粉誓死脑残到底是一脉相承的。思想、审美、意义……这所谓严肃的高雅的“扯淡”玩意儿既不能生钱也不能升官,就留给那些诗人和文青吧,我们就爱轻松的感官消费怎么了。
三、本能消费为何为人所需
所谓“轻松一笑回家睡觉”式的消费,可称之为本能消费。在一个长期缺乏阅读思考的没有精神参与的环境中,审美落实到“轻松一笑回家睡觉”本能消费的寓所,似乎是它命定的归宿。人类因创造辉煌的文明而自诩为“高级动物”,然而这一自称似乎并不怎么张狂,好歹人类还承认自己是动物。依据动物的本能逻辑,饿了找食,发情了寻配偶,遇到危险自我保护,无需羞耻内疚,更不存在道德伦理,只需听凭身体的内部需求和外界刺激,简单!因而为焦灼的现代人所向往和追捧,希望开心了就笑难受了就哭!只是,这种简单地回归感官快乐的向往,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解放人类?同样的快乐,我们是否应该追求更加丰富的那一个,而不是因懒惰和平庸选择动物式的本能放纵。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曾戏仿《鲁滨逊漂流记》而作《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鲁滨逊漂流记》中那位勇往直前用现代文明拯救自己的鲁滨逊,化身为终日饱受灵魂和肉体纠结的鲁滨逊,当他的意志溃败本能咆哮之时,他便如野猪一般浸泡在泥塘里,享受猪的快乐,但很快空虚袭来,痛苦加剧,于是不得不用更大的意志将自己从泥潭中拯救出来,因为,那样的享受最终无法给予他真正的幸福,它更是一种自甘堕落的逃避,是懦夫的道路。仅仅依凭本能着实容易,因为它就如同纵马,只需将马勒轻轻一松,便可风驰电掣般自由飞翔,而精神的培育和理性的训练却需要漫长的积习和修炼,但它却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美感和快感,这种掺杂着人类理性和智性的审美感性,是人与猪的核心区别。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本能消费模式也可以为人所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类白手起家所创造的文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完全的满足。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物物而不为物所物”,为物所役者比比皆是,焦虑、压抑、痛苦等心理疾患,到如今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层面上,“轻松一笑回家睡觉”式的娱乐消费和脑残消费并不是那么匪夷所思。比如,《小时代》的受众大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这些青少年几乎从出生起,就踏上了漫长的高考备战之路,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境况下,他们不仅无法顾及国事家事天下事,还需要维护自己的身心平衡,以此平安抵达人生中众多重要的彼岸,因此,选择简易的本能释放的方式,弥补精神遭受的残酷挤压,并非不可理解。一句话,脑残粉需要脑残。因此,单纯地批判大众审美能力低下未免粗暴,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所在。
四、电影艺术该如何反映本能消费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个人与社会的合力,《小时代》是郭敬明的作品,也是社会的作品。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郭敬明对市场了解,他知晓观众的心理,能够把握当前社会生态局势,巧借“脑残粉”成功地钻了一个空子,甚至不惜制造文化垃圾,污染社会的精神空气,谋取商业利润,但鄙俗成风的消费社会生态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一方面《小时代》可谓是这个价值颠倒拜金盛行的时代的缩影,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审美能力的社会的催生之物。所以,与其痛骂郭敬明利用文化的力量达到商业的目的,不如对整个社会生态进行总体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能够允许这样一部鄙俗的电影成为畅销,我们的青少年又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亦不仅仅是电影,现代艺术和本能消费也不无关系,但这种关系可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比如,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南斯拉夫籍艺术家马丽娜的一组行为艺术《凝视》,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中,马丽娜每天在展览馆里,与前来的上千名参与者对视,无论对方是谁,马丽娜几乎都无动于衷,只有她曾经的挚爱坐在她面前的时候,马丽娜才流下热泪,与对方双手紧紧相握。通过表象可以感受深藏于后的意蕴:在没有情感和思想参与的本能消费时代中,人与人关系快捷、浅薄甚至冷漠。马丽娜用行为艺术解读这个本能消费时代的本能消费社会,在完成客观反映的同时也可见出艺术家的态度,无奈、痛惜、批判。《小时代》也是一种客观反映,并且郭与其电影一起构成了的行为本身,他们共同映照了这个时代的负面角落——拜金、虚荣、鄙俗,只是同样是镜子,背后的蕴意却不同,《凝视》中充满无奈、痛惜、批判,而《小时代》却暗含同谋、迎合、赞扬,这也是前者被称为行为艺术,而后者只能算是商业电影的重要原因。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善恶对错界限模糊,更何况,这又是个多元的时代,任何强加的权威都该成为众矢之的。然而,就艺术审美而言,在承认其相对性的同时,仍然不能忘却艺术标准的存在,尽管其暧昧难明。而且必须当心,这模糊暧昧之处最容易成为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缝隙,一不留神就会被所谓的“辩证法”“相对论”们钻空子。但是,一部作品的优劣无关市场,无关票房,无关粉丝,经典之作即便现在蒙尘,但终究会被时间洗刷,重见天日。
注释:
① 新浪网新浪娱乐:《郭敬明为粉丝鸣不平:审美不同何言脑残》,http://ent.sina.com.cn/s/m/2014-08-18/09414193360.shtml,2014-08-18。
②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③ 鲁迅:《鲁迅杂文精选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3页。
[作者简介] 邹军(1982—),女,辽宁瓦房店人,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