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今
中国古代皇室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能不说是儒家及统治者集团对政局和权力交接稳定性的十分深入合理的考虑。它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古代社会的稳定,使华夏民族不像其他的一些民族,如草原民族那样,国家权力的传承通常需要武力的争夺来实现。因为这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动荡和危害,有时甚至会改朝换代。
嫡长子继承制度,起源于商代,形成于西周,是宗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中,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它所能存在的一个基础,其中具体的细节我不想多讲。所谓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宗法制度规定他具有继承上的优先权。据《春秋公羊传》的记载,这种制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同时,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后的发展中,这种制度及其思想被儒家基本采纳及推崇,成为传统士大夫比较认同的一种东西。
但根据史料而考,在秦以后的中国古代,皇位真正由嫡长子继承的实在少之又少。翻开秦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画卷,除掉乱世,魏晋士族时期,去掉清朝——清朝前期实行讨论和商议的方式确立接班人,后期采取秘定继承人的方式,我们得到了汉唐宋明四朝。这四个朝代真正嫡长子继承帝位也是很少的。这其中有的是先天的原因,例如:嫡长子先天有残疾,皇后无子嗣等。但很多的却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后妃的宠信,外戚的干涉,大臣们的影响。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权的绝对影响力,因为上述干扰都需要和皇权挂钩才会发生作用。
有趣的地方在哪儿呢?汉唐宋明较为杰出的皇帝,几乎都不是严格的嫡长子身份,如:汉朝的汉武帝刘彻,他的继承者刘弗陵;唐朝的李世民,玄宗;宋朝的宋太宗、仁宗;明朝的明成祖等等。
我想,儒家理想所继承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便是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的宗法制度,自然也包括这种继承制度。既然是理想的东西,在实行起来肯定会碰到麻烦,因为现实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中国的古代宫廷这种地方。因此,儒家的很多其他思想规范便可以作为他的补充,比如君明臣贤的观念等等。这冲淡了这种很重形式的继承方式。比如说李世民,他虽然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上皇位,但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就有了赫赫的战功,而继位后他又打造了贞观之治,这种璀璨的文治使他继位采取的血腥方式微不足道。又比如玄宗李隆基,他也是通过政变上台,但他开创了至今令我们都无比思念的大唐盛世。所以历代的传统史学对他们都是褒扬远远大于贬低的。
其实,儒家实实在在所希望的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出现。他们对一个君主的评价往往还是比较客观的。至于是不是嫡长子,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他们推崇这种继承方式仅仅是出于稳定和减少矛盾的考虑。
而心中存有这种制度模式的想法,便会自然而然在主观行动上采取弥补和贴近儒家理想的做法。比如:玄宗最后所选定的太子是二子李亨,便是在长子被诛杀的情况下的非常理智的选择,避免了很多的矛盾和纠葛;又比如唐太宗最后没有选择很像他又很喜欢的李恪,而是选择了才能并不怎么样的李治,正是在嫡出重要性考虑下的选择。
结论是:嫡长子制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继承方式,虽然很少严格执行,但它的确对中国帝王制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