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静
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在学生对“八礼四仪”耳熟能详时,我们却面对他们种种有背礼仪规范的尴尬场面。品生课是小学德育的主要载体,笔者作为一名品生教师,试图结合自身观察、教学实践和对整体教材编排的反思,结合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一些有效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策略。
一、看几种场景,发人警醒
每天放学,还没等放学铃声响,校门口早已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居多。孩子一出校门,那场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场景一:一名孩子半耷拉着书包,外套系在腰间,红领巾已不知去向,衬衫上污渍斑斑,还不时用袖子擦着流下来的鼻涕,迎面扑向了穿戴时髦的妈妈。
场景二:一名孩子边走出门口边四处张望,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突然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奶奶,朝着这名孩子快速奔来。“你怎么来那么晚啊。”孩子对着奶奶吼到。奶奶立马接过孩子手里的书包:“孩子啊,奶奶今天有点事,我们去买肯德基好吗?”孩子顿时露出了笑脸。
场景三:两排整齐的队伍正朝着校门口走来,突然一名孩子掉队了,越落越远,还不时地在地上捡着东西,发现自己掉队了,才奔跑着冲向队伍。如此反复。
……
二、思其中原因:为何学生如此缺失礼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缺失礼仪的行为呢,我想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外界原因。
(一)家长影响
当在宠爱下长大的80后当了父母,是否能规范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而宠坏了80后的60后成了爷爷奶奶,是否会双倍宠爱00后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校门口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个镜头呢?这与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根本不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的爱没有错,但是宠爱、溺爱就不应该。
(二)社会效应
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是否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孩子通过网络等媒体天天可见。而他们不认为这些是奇葩,甚至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每天都上演着。于是出现了伪崇拜,出现了模仿,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
三、落实三结合,着力礼仪培养
在低年级的品生教材中就有着很多关于学生礼仪与习惯的内容。一二年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只有及早教育,才有成效。
(一)课堂中的教育
品生教材中对学生礼仪习惯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无疑给了老师一个启示,品生课堂是文明礼仪养成的最好场所。
以一年级《在餐桌上》一课为例,这不就是“餐饮之礼”么。
1.礼仪定义表规范
德谟克利特说过:凡事都有规矩。那么餐桌也有餐桌上的规矩。
餐桌上的规矩是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自己定义可能有难度,那么在品生课堂上老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做相应补充。
2.故事辨析明事理
当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定义之后,再重点通过辨析来巩固。这里就可以用上教材当中“辨一辨”这环节,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皮亚杰在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要研究儿童对道德的判断,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只有采取间接故事法。”为了调动积极性,就需要制造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这个大饭桌之中,感受就餐的氛围,自我感悟。
3.角色扮演促内化
角色扮演法是由莫雷诺创建的,他认为角色是能动的,如果想帮助个体发展,戏剧情境般的扮演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活,学习解决问题。以角色扮演的情境表演,不仅可以表现行为礼仪,同时还能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达。设定餐桌的情境,让学生再一次回到餐桌上来演一演。一连串的情境表演,通过观察和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餐饮礼仪。
(二)家庭中的锻炼
基于学生的礼仪习惯与家庭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感受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中去锻炼。以二年级《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为例,这应该属于“言谈之礼”吧。
打电话与看电视,这两个场景在课堂上只能是模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是一面,而实际遇到问题又是另外一面。这就如学习语文课文《孔融让梨》时,大家都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会为谁拿到的皮球比较干净而争吵。所以,家庭生活中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家长规范助培养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就提到:“孩子的诚实、礼貌等方面的品德教育要从家庭开始。”在家庭中家长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到礼仪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学生体验长经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在如今的生活中,孩子玩家长的智能手机已经不是稀罕事,更别说自己接打个电话了。那么孩子电话接打得越多是否越好的锻炼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与监督。
(三)社会上的应用
良好行为礼仪习惯,还需要在社会上的应用。在二年级有这么一课——《我跟妈妈看演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跟妈妈看电影,在实际生活中是常有的,但每一次的过程是否利用好了呢?
1.自我判断辨是非
一孩子还处于萌芽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文明礼仪,也学到了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既然如此,家长在陪同孩子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作任何反应,看看学生是否能自己指出不满意之处。
2.行动实践创文明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德行是通过实践行动形成的。当孩子内心已经有评判之后就该付诸行动了。这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不能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能让孩子对身边的不文明举止视而不见。
3.总结反思固发展
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应该也适用于学生的成长。看完电影,当身边环境比较舒适时,家长可以坐下来跟孩子聊聊天,同时让孩子对刚才电影院发生的一切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孩子回忆当时的内心变化。这是对孩子文明礼仪的一个巩固。
结束语:礼仪与文明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当孩子知道珍惜他人劳动,懂得尊敬父母长辈,行为举止端庄有礼,那么那朵美丽的礼仪之花定然会在孩子心中灿然开放。
【作者单位: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