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河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越来越积极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此种形势之下,我国开始在教育教学当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但从当前阶段此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发挥出二者整合的实效性。本文以小学为例,探讨了信息技术同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
从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不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掌握一定信息技术,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此种情况之下,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这个概念和想法的提出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下面就如何将二者有效整合在一起的问题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特征分析
其一,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和成熟使得信息泛滥,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从信息的类型、传播途径和形式、渠道等都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文化现象、价值观等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多极化方向发展。在此种大环境之下,人们逐渐开始对教育教学领域一直秉持的标准化、统一化衡量标准进行了反思,倡导从各个方面入手实行多元化发展理论。为此,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最终获得多元化的学习成果。
其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建构性和主动性。据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者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就增加了学生发生有效知识构建的可能性,为其创造了发生条件;同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心态和行为的积极主动性直接影响着构建质量和效果。综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应该能够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创造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与交流协作。
其三,在旧有的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都应该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的每个步骤和环节都事先被精确地设计和规划好,忽视了教学原本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性与文化批判性。针对这个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在教学中注重生成性,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注重是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递,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多关注学生的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生成性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成”环境的构建;二是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的构建;三是注重引导“生成”的发生;四是推动“生成”的深化;五是“生成”评价的改进。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建议
其一,从教师角度来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下载的课件开展教学,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需求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上。当在课程教学中整合了信息技术之后,很容易将教学变得程序化和模式化,从而在情感方面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其二,不能将信息素养片面地理解成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要同时兼顾训练学生快速浏览信息的能力和准确找出重点、提炼重点的能力、综合评价、分析、表述的能力以及下载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同时,注意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和乱用信息技术,应该有选择性、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认清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并不是全部,重点仍然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比如,可以利用实物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的,却偏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动画演示。
其三,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的时候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丰富教学资源,比如,网络上一些优秀教学课件、试题等。另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办网络课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同时,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或是组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三、结束语
综上,信息技术同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特征,避免陷入误区。
【作者单位:上犹县第三小学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