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材料结构 “玩”出声音的科学

2016-05-06 23:46陈玉宝王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象振动科学

陈玉宝++王春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全部是围绕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的。材料的选择、合理组合和适时呈现,建立层次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材料结构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而非“伪探究”的活动,无结构的材料致使课堂教学效益较低,影响儿童科学素养和谐有效的发展,使科学课变得“不科学”。

一、优化材料结构,“玩”得有意义

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藏着知识、创造和对科学的认识过程。自发的无目的的“玩”,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是有意义的“玩”的基础。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使之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提供给孩子们“玩”的材料必须是有意义、有结构的。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可能使学生在一大堆实验材料面前陷入茫然或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所期望的高价值的探究活动;经过优化的有结构的材料组合或合理呈现的材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层次不同的探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玩出问题——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让学生用身体“制造”声音,学生发现了平时很多没有关注的能够发出声音的现象,比如打嗝、放屁、打呼噜,肚子饿得“咕咕”叫,等等,再通过模拟各种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关注,并适时引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材料合理选择,适时呈现,分批呈现,“玩”出水平

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步骤,高效率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把一堆材料呈现就可以了,即使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有结构材料,如果没有把握好呈现的时机,依然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材料。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

1.适时呈现。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本课的材料都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不适当的材料出现时机会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和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

2.分批呈现。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材料的发放和呈现有时需要分阶段。

(1)揭示前概念,引发概念冲突

提供给学生一组能够发出声音的材料:锣、鼓、气球等。

学生发现:摩擦、碰撞、撞击、敲打等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根据已有的前概念,得出“声音是由碰撞、敲打产生的”。

橡皮筋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发出声音吗?似乎上面的方法都不行,只有弹拔能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弹拔也是声音产生的一种方法。

(2)观察声音产生时现象

提供的材料:橡皮筋、尺子。

通过“玩”皮筋、尺子探索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分别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能模仿这种声音吗?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发现:尺子、橡皮筋在发声时都在振动,做出假设: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吗?

(3)感受“振动”,验证假设——声音产生的奥秘

提供的材料:音叉和水槽;绿豆和小鼓。

让学生经历敲击音叉后听“振动”—摸“振动”-看“振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声音发生时,音叉在振动!通过观察绿豆在鼓面上的舞蹈,更加直观地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4)实证意识:如果声音振动是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应该停止

提供的材料:前面用过的所有能发声的器材。

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声音也应该停止。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证实,学生探究的兴趣盎然。

(5)生活中的发声现象能证明我们的观点吗?

提供的材料:响尾蛇和青蛙发声时的动画。

响尾蛇和青蛙在发声时是否在振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我们的观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6)水和空气发出声音是否也在振动?

提供的实验材料:空瓶子,烧杯。

通过吹瓶子发出声音,以及用烧杯倒水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振动吗?

四、深入探究,“玩”出创新——得出结论,其实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学生惊喜地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停止了。学生很容易激动地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以偏概全。很多执教者此时就武断地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而科学课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证据足够了吗?能不能找到证据推翻我们的结论呢?

因而,本课的教学并不能到此为止,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更多的声音的现象,思考这些发声现象是不是都是振动产生的,只要有一个不是,我们的结论就是武断的。

五、拓展活动——留给学生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万能的发声工具——音箱为什么能发出那么多丰富美妙的声音?了解我们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其实它们都在振动。

“玩”是本课教学的主线,让学生经历无意义的“玩”(让身体发出声音)-玩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有目的地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实验,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完整地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开展探究声音奥秘的活动,并能有所感、有所悟,并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有效延伸,让科学课不随着铃声的结束而结束。

【作者单位:盱眙县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现象振动科学
振动的思考
振动与频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中立型Emden-Fowler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科学拔牙
猜谜语
UF6振动激发态分子的振动-振动驰豫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