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裁云锦作霓裳

2016-05-06 00:40韩延明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童真童趣

韩延明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三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一个怪现象——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妈妈晒的被子比较香”“为什么做运算时都是先乘除后加减”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天真烂漫、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而中学生提出的多是一些诸如“怎么杀毒”“怎么发电子邮件”等程式化问题,这些问题简单化,概念化,既没有新意,又不需要独立思考、鉴别和论证。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线】

童真童趣不可丢

童真童趣不可丢!(虽然观点鲜明,但没有用材料引出论点,给人“横空出世”之感,让人莫名其妙。)

最近一档热播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一幕情景令我感慨万分:王岳伦父女因误了航班而比大家延迟几个小时到达小岛。面对破旧不堪的“茅草房”,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不禁吐槽:“这样的房子,他女儿一定会拒绝的!”可当王岳伦问他的女儿时,女儿丝毫没有不悦之色,反而高兴地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们就住这里,这里好极了。”我心中一沉,为什么我眼中的破房子,在她眼中竟成了公主的洋房?(援引《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旨在于对比中引出“我”思维的僵化、守旧,但叙述有些繁琐。)

小时候,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我们那是什么,我大声喊着“太阳,太阳”,而其他的小朋友有说苹果的,也有说橘子的,还有人说是气球。为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加出色,受到更多的表扬,我又一连说了好几个,什么“妈妈的笑脸”“大西瓜”“大烙饼”……而现在,谁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我那是什么,我只会说:“那是一个圆,只是一个圆而已。”这样的回答没有任何新意。父母总是劝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可是现在想想,这些年我都学了什么,我只学会了每次做题后都翻找标准答案。但是,这世上又有哪件事情是有标准答案的呢?(这则“圆是什么”的材料很典型,但缺新意。要把这则材料运用好,就必须在议例上下功夫。而引例后议论成分太少,缺乏剖析论证,显得没有说服力。)

童真童趣不可丢!(紧扣论点,独立成段,起到了强化作用。)

中国的高材生去美国高校就读,可他们之中仅有7%的人达到了美国的及格分数线。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分析指出,在美国,阅读中存在批判、审读、自我校正等步骤,而我国的阅读基本上都依据文本而来。像我这样的学生,肯定只会跟着老师给的模式答题,因为我们缺少了批判性思维。我们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作家、名人、老师说的话一定是对的,而自己的则肯定错误。(中国高材生及格率低的材料很典型,很新颖,耐人寻味,剖析也很到位,但末尾句太过于绝对,不严谨。)

有同学说我爱钻牛角尖,对一个问题非研究得死透死透不可,其实记住答案就够了。可是,这样真的够吗?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掩盖它,它就不存在了吗?我厌恶这样的模式。(联系实际,纵深论证,引人深思。)

童真童趣不可丢……(留下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还我的童真童趣,还我的想象力,不要再让固定模式禁锢我们的思想。我不愿做那禁锢在樊笼中的小鸟,要做那有思想、有魄力、勇敢无畏、翱翔于蓝天的自由的雄鹰!(强烈呼吁,运用比喻,形象说理,收束全文,具有震撼力。)

问题诊断

作者以“童真童趣不可丢”统领全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但是失误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一是开头没有铺垫就直接提出观点,有些突兀,让人不明就里;二是运用《爸爸去哪儿》这则材料充当引子,应简短明了,文中叙述显得有些繁琐;三是引用材料之后缺乏足够的议论与阐述,只有论据,没有论证,以叙代议,使得文章缺乏力度。另外,根据标题,文章应重点论述为什么“童真童趣不可丢”,原文却对此挖掘得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提如下修改意见:首先,可在开头适当引入材料,适时引出观点,这样才从容自然。其次,浓缩材料、增加议论,解决论据失当、议论乏力的问题。选取材料时要慎重思考,合理引用,妥善安排,做到叙例言简意赅,议例分合有度。对于常见材料和新颖材料给予不同的呈现安排,常见材料侧重在论述中求“新”,新颖材料则重在对其本身的呈现。再次,材料的选择、使用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善于从材料中寻找精准角度进行议论,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切合题意。

【化蝶之作】

童真童趣不可丢

□杨 乐

《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偶然间发现,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年龄越大,所提的问题越程式化、概念化。面对孩子的“烂漫”被扼杀,我要大声呼吁:童真童趣不可丢!

最近热播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幕情景令我感慨万分:王岳伦父女到达小岛后,面对破旧不堪的“茅草房”,他的女儿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很高兴地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们就住这里,这里好极了。”闻听此言,我心中一沉,为什么我眼中的“破房子”,在她眼中竟成了公主式的“洋房”?是我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变得势利且庸俗不堪,还是我的思维变得局限?

小时候,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我们那是什么,我大声喊“太阳,太阳”,而其他的小朋友有说苹果的,也有说橘子的,还有人说是气球。为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出色,受到更多的表扬,我一连串说了好多,什么“妈妈的笑脸”“大西瓜”“大烙饼”……班上热闹非凡,大家纷纷举起小手。但是现在,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问我那是什么,我只会说:“那是一个圆,只是一个圆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迫于社会压力,总是劝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勤学苦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于是,我们每次做题后都渴望知道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这世上哪件事情是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呢?

童真童趣不可丢!

近年来,不少中国的高材生去美国高校就读,可他们之中仅有7%的人达到了及格分数线。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分析指出,美国的阅读,存在批判、审读、自我校正等步骤,而我国的阅读,基本上都依据文本而来。像我这样的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给的模式答题,因为我们缺少了批判思维。我们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作家、名人、老师说的话一定对,而自己的则不一定正确。

有同学说我爱钻牛角尖,对一个问题非从多角度考虑不可,其实记住答案就够了。可是,这样真的够吗?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掩盖它,它就不存在了吗?我厌恶这种扼杀童心的模式。

童真童趣不可丢!

还我的童真童趣,还我的想象力,不要再让固定模式来禁锢我们的思想!我不愿做那樊笼中的小鸟,我要做有思想、有魄力、勇敢无畏的、翱翔于蓝天的雄鹰!

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在开头引入材料,使论点的提出顺理成章,从容有致。以王岳伦父女的事例作为引子,简明扼要,更加符合引子的功能性要求,压缩叙例,适当展开议论,凸显了文体特征。引用“圆的意义”的材料,重点剖析原因,凸显了主题,更增加了论证的深度。运用“中国高材生去美国高校就读”的对比性材料,突出中美两国学生在不同教育模式下的不同表现,强化论点,突出中心,增强了说服力。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童真童趣
童趣
华丽追梦者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蓝湖童趣
萌趣圣诞
童趣游乐场
回归童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