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建构丰满的科学概念

2016-05-06 16:06王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缩栖息地景观

王健

【背景介绍】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教学设计共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二是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三是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而本案例正是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部分。

【案例描述】

第一层次

1.同学喜欢大草原吗?(出示大草原的图片)找找看,这里都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示:

生物:马、牛、羊、树、草。非生物:水、土壤、空气、阳光。

2.这些生物为什么喜欢长期生活在这里?它们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

生:草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空气、水、活动及栖息场所。

草原为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等。

小结:那么像这样能满足生物生存、生长、繁殖需求的生活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板书:生物的栖息地)

3.你还能举一些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栖息地的例子吗?

生1:蚯蚓喜欢生活在松软、潮湿、阴暗的泥土里;

生2:骆驼生活在干燥的沙漠里……

第二层次

4.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一类生物的生存状态(动画出示白鳍豚图片)

介绍:白鳍豚是长江中特有的一种淡水鲸类,它数量极少,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它体型优美,又被誉为“长江女神”,可是它的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科学家们指出,白鳍豚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消失不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鳍豚濒临灭绝呢?

生1:人类猎杀和误杀;

生2: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变差;

生3:过多的人类的活动挤压和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生4:船舶的噪音干扰了白鳍豚的声呐系统,导致被螺旋桨打死;

……

其实像这样濒临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你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种也濒临灭绝?

好在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国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共建立了1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就包括我们盐城地区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课件出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起这么多的保护区呢?

生1:保护生物的栖息地,让它们有庇护所;

生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第三层次

5.同学们,咱们刚刚说了这么多,草原、森林、湿地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环境都可以作为很多生物的栖息地,你们想不想动手来模拟建造生物的栖息地?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型纸盒(或鞋盒)数个,剪子,胶水,胶带,带有动物和植物图片的杂志。

学生材料准备:沙子、苔藓、贝壳、种子、玩具动物(如贝壳虫和蜘蛛)、石头、树枝、泥土、干草和叶片、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图形等。

活动步骤

(1)让每组选一种课堂活动中研究过的动物栖息地做成微型立体景观,并解释微型立体景观——是指在一处自然环境下的一种微缩的、显示景致的植物和动物的景观。纸盒或鞋盒将会用来制作微型立体景观的外壳。

(2)要求每选择一处动物栖息地,告诉同学们,他们要选择在动物栖息地能找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并决定在下面铺上哪种土壤。同学们可以从杂志上剪下图片和插图,制作背景,并使用他们发现或制作的其他物体构筑他们独特的微缩立体景观。

(3)在同学们努力行动时,教师可以在布局上给他们一些建议。鼓励孩子们把微缩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在每组完成创作后,让同学们在作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所属动物栖息地的名称,并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字。

(5)做完微缩立体景观后,在教室里组织一个小型展览会。每组进行一次简单扼要的演讲,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实际教学第二部分:理解生物的栖息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为了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师生对话交流初步感知概念

在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一定认识的基础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的大草原图片,来识别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同时在师生对话中激发学生提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探究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牛为什么生活在草地上,这个环境里的生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的科学问题。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生物栖息地的含义,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促进了学生对“栖息地”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保护珍稀物种,丰富拓展内涵

本节课在初步感知概念的同时,自然引入到我们需要关注的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理解概念的内涵。本节课介绍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多数学生未曾亲眼见过珍稀动物,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不易接受。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优势,特别介绍了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走近了解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历模型构造,体验探究乐趣

“做中学”强调“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活化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把生物的栖息地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模拟构建生物栖息地的形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方案,教师只在学生认为的难点处适当点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微缩栖息地景观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BEAN SCENES
酷世界
抵达栖息地
微缩投影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测量
集成方便型微缩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