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
这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有关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分别出生于白山黑水和巴山蜀水,一文一武,一南一北,两位出类拔萃的女性擦臂而过的故事。
上世纪末,作为当年萧红与萧军结合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人方未艾,以九旬高龄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1933年5月,北国初春时节的某一天,于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哈尔滨那条欧化了的中央大街上,时任地下党领导的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兼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日后威震敌胆的民族女英雄赵一曼,与在沦陷区文坛上崭露头角,后来在鲁迅一手扶持下,以创作人民革命武装与觉醒了的黑土地农民反抗日本法西斯入侵鲜明题材的小说《生死场》一举成名的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有过一次迎面双目对视的际遇。
那一天,由南往北匆匆步向漫天柳絮飞扬松花江边的是赵一曼,与她结伴而行的,是地下党军委负责人、二萧好友的金伯阳。由北向南一前一后同样急匆匆走来的一对青年男女,则是被称为三郎与悄吟的萧军与萧红。此时此刻,赵一曼并不知道迎面走来的,就是她正在热心读着的《王阿嫂的死》与《疯人》等作品的患难夫妻作家。但是,就在那擦臂而过的瞬间,赵一曼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两人明显的反差——男的一身的桀骜不驯,女的脸上显现的忧伤和矜持。
见赵一曼的目光投注在萧红身上,与二萧往来较为密切的战友金伯阳悄声告诉她:那就是悄吟与三郎!
待到当天晚上,赵一曼与她的联络员、一年前积极参与营救萧红的方未艾会面的时候,将白天在中央大街遇见三郎和悄吟的事告诉了后者。方未艾听后,也告诉了赵一曼关于萧红的一些往事,特别是她为抗婚追求自由不惜与地主家庭决裂,最终因饥寒交迫抗婚失败又遭人遗弃险些被卖入青楼,复又被《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组织一干人救助,直至最终与萧军结为夫妻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经历。还有他与萧军在“九一八”后在吉林舒兰如何图谋兵变,兵变失败后来到哈尔滨加入冯占海抗日部队工作,最终流落哈尔滨的一系列情节……
方未艾娓娓地道来,赵一曼静静地听着。思索良久,她才满怀深情地对方未艾说道:“有机会你对他们做些忠告,孤军作战,自由是自由,但不如加入团体作战力量大。”
赵一曼之所以说出这番忠告,是凭她的直觉。直觉告诉她,白天在中央大街遇见的这对夫妻作家与众不同,似乎是一对独立的不合群的双雁。不但与众不同,而且,夫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赵一曼所不知的,三郎与悄吟现在是依附于一个团体的,虽说松散了一点,但毕竟是在有着多名共产党员加盟的一个有着反满抗日纲领与目标的外围组织——“牵牛房”。
此时的赵一曼所说的自由,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自由;而萧红笔下展示的自由,则是她一生都渴望的自由。
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中,这一文一武后来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两位自由女神,并没有能够在她们的生前实现沟通心灵的对话。对于萧红来说,她始终不知道与她迎面而来与她对视、眼中闪动着炽烈的民族自由火焰的女性,就是从四川坝上一座封建闭塞的大宅门里造反走出来,继而在革命大潮里出生入死的一员骁勇战将;而对于本名李坤泰的赵一曼来讲,自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她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同整个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她无法也不可能离开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第一线,在她们共同为之奋斗的自由大旗面前,寻求机会来倾诉对中央大街上那次相遇的感受。
此前一年由黄吟秋与金伯阳介绍入党的方未艾,此时正承担着地下党的联络工作,虽说与二萧之间还有些往来,但已经不似过去那么密切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当时并没有将赵一曼的忠告转告给二萧。直至一个多甲子后,他才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当年要他转告的这一番话,一吐为快地向世人公布。二萧早已作古。我们已无法获知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了。作为有幸与方未艾前辈会面叙谈过的晚辈,也只能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解读。
据方未艾晚年留存的文字表明,还是在1933年的秋天,也就是赵一曼前往珠河游击区率兵抗击日本侵略者后不久,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派方未艾往设在苏联太平洋滨海城市海参崴列宁学校深造。临行之前,他去道里商市街25号萧红萧军他们的租住处告别。那一天,他去的时候,适逢萧军不在家,于是,他对萧红讲了组织上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的事。当方未艾讲述这件事的时候,萧红正在她住的那间小屋里,伏在炕桌上,一笔一画地刻写着地下党发行的《东北民众报》的蜡板。乍一听方未艾这话,萧红立刻把手中的铁笔放下,有点不知所措地望着方未艾,她感到很突然。稍顷,方未艾对她说:“我是特意来向三郎和你告别的。我这一去,不知是生离还是死别。”方未艾的最后这一句话,一下触动了萧红的心弦,她情不自禁地用手抹去了溢出眼眶的泪水。见萧红这样伤感,方未艾也感到一阵心酸。良久,萧红才说了一句安慰的话:“但愿他日还有相见时!”
在这之前,也就是二萧结合搬到商市街25号后,尽管自己白天要编《国际协报》的副刊,晚上要经常参与地下党的活动,但方未艾心中仍然牵挂着萧军萧红这对患难夫妻。而他每次去时,萧军却很少有在家的时候,他出去打工授课了,借以维持他和萧红两人的最低温饱生活水准。而每次来到商市街25号那间小偏厦,方未艾也会常常碰见萧红在刻钢板,而且,全是为着地下油印刊物《东北民众报》的印刷。一次,方未艾去时,瞥见萧红正仔细地在蜡纸上刻画插图。刻画的插图底稿,是方未艾熟悉的两年后惨遭日寇残忍杀害的共产党员金剑啸画的两幅漫画:一幅的画面上,画的是几个日本兵横行乡村,举着火把,正在点燃农民聊以为生的茅草房;另一幅画的是几个兽性大发的日本兵,将一个年老的农民推向熊熊燃烧的火堆,全是描写日寇在东北农村归屯并户的血腥暴行。也正是萧红刻印《东北民众报》插图的举止,让身为共产党员的方未艾,知晓了眼前的这个柔弱女子,不仅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画会、剧团与文艺刊物等一系列活动,而且还加入了党报的刻印与发行工作。
萧红还告诉方未艾,她和三郎在哈尔滨也不能久住下去了,一旦有机会就要到内地去。接下来,萧红又谈了一些别的问题,而且是越谈越难过,一边说还一边流起了眼泪。见萧红如此难受的模样,方未艾心中自然也难受极了。自从萧红和萧军结为夫妇以后,方未艾就没有和她握过手。但在这分别悲伤的时刻,方未艾“主动地向萧红伸出了手”,紧紧地握了握萧红沾满泪痕的手,勉强地笑着说:“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听着方未艾这句话,萧红又禁不住泪流满面……
萧红所说她和萧军“在哈尔滨也不能久住下去了,一旦有机会就要到内地去”的话,其根本原因在于日益恶化的政治压迫环境。他们在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牵牛房”从事的反满抗日活动,受到了日伪满当局严密的监视。就在方未艾去苏联深造之后不多日,二萧分别以悄吟、三郎的笔名,秘密出版了一部矛头直指封建压迫和反抗日本占领的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很快遭到了日伪满当局的封杀:所印一千册中的大部分,即在同发隆商场书铺销售的全部被没收销毁。与此同时,萧军也上了当局暗中要缉拿的名单。次年6月,二萧在先期抵达青岛立足的地下党员、原第三国际情报员舒群催促下,并经哈尔滨地下党员罗烽(满洲省委候补委员,时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抗日名将杨靖宇的联络员)及共产党员金剑啸、黄田等人的精心安排,悄悄逃离荆棘遍地的哈尔滨,经大连坐海船去了青岛。半年后,青岛形势也趋恶化,不过,这回导致二萧陷入险境的,不是日寇侵略者与伪满洲国的统治者,而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媚日投降政策的“自己人”——国民政府的特务鹰犬们!不得已,二萧只得又一次流亡,其目的地是上海。目的也只有一个,他们想见一见鲁迅,并渴望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
两年后,方未艾回到了国内。在哈尔滨,他遇到了老友、著名俄文翻译家金人。金人告诉方未艾说,他和萧军还经常通着信。萧军在信上说他和萧红在青岛停留了几个月后就到上海去了。萧军在那里写完了《八月的乡村》的初稿,而晚创作一步,但悟性甚高,对东北农村农民生存情况与心理状态了如指掌且一向抱以同情的萧红,却提前写完了《生死场》。一年后,在上海,他们在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扶持下,出版了这两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作品。鲁迅先生还介绍了他们的其他作品在上海的杂志发表,以及出版单行本。
后来,方未艾在新疆阿勒泰专区担任反帝分会书记兼金矿局局长期间,从驻金矿局的苏联专家米秋森那里读到了两本莫斯科出版的俄文《国际文学》杂志。在这两本杂志上,方未艾首次读到了萧军写的小说《八月的乡村》的译文。该杂志还这样介绍萧军道:他是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方未艾后来对人说,这是他第一次欣喜地看到萧军的作品被译成外文,并被誉称为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1942年,方未艾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在乌鲁木齐第四监狱期间,从一张《新疆日报》所载的消息中,读到了女作家萧红一月间在香港因病去世的噩耗。为此,方未艾心中深为惋惜,且十分悲痛。在这个世上,萧红活了不过短短31个年头。
1933年4月2日,赵一曼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的反日大罢工,罢工持续了三天三夜,以工人们的胜利而告终。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赵一曼写过一首豪气冲天的题为《滨江述怀》的言志诗。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令人扼腕的是,两位追求自由的优秀女性,没有能够在她们生前实现心灵的沟通。但有意思的是,两位女性都来自于封建闭塞的富庶家庭,两人都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祭起反封建反压迫的大旗。且两人都在刚满二十岁那年选择了背叛封建家庭出走的道路。还有一点是,两人在青少年时代都喜爱上了鲁迅的著作。
1934年初冬时分,得以逃脱不容他们生存自由的伪满洲国,萧红萧军来到青岛,继而来到上海鲁迅身边。萧红与萧军送给鲁迅并获得鲁迅先生信任的礼品,除《跋涉》外,还有萧红在青岛流亡期间完成的反映沦陷区人民不甘压迫反抗日本侵略的小说手稿《生死场》。鲁迅先生于百忙中读完了悄吟的这部小说。萧红笔下觉醒了的黑土地农民对侵略者的反抗是那样的真实而又生动。在后来为其出版所撰写的序言中,鲁迅力拔千钧地写道:
……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确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毫无所得。
鲁迅先生最后号召道:
……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勇气。
毋庸置疑,正是得益于鲁迅的作序和大力举荐,很快,萧红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斗士,左翼文坛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
就在萧红不断地受到鲁迅先生关爱、教诲,成长为左翼文坛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出类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时,同样喜爱阅读鲁迅著作的赵一曼,英姿飒爽,正横枪立马战斗在抗击日寇侵略第一线的白山黑水……
鲁迅对萧红的关爱和帮助是无微不至的,除了用很多时间和萧红萧军他们通信之外,还想方设法把他们的书介绍出版,并亲自作序。经鲁迅先生介绍,萧红结识了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和左翼作家茅盾、胡风、叶紫、聂绀弩等。很快,她与萧军一道成为中国文坛尤其是左翼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新星。
那个年月,赵一曼这个来自川蜀大地的不屈南方女子,和出生在呼兰河畔的北国多情才女萧红,正好相互置换了一个角色:赵一曼领导的抗联部队活动在距萧红故里近百里远的珠河一带,而萧红却来到了三千公里之外,多年前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赵一曼从事过地下斗争的大上海,有幸成为了鲁迅先生格外钟爱的弟子。
本来,赵一曼也是有可能成为鲁迅先生的忠实弟子的:以她早期接受“五四”运动洗礼,精心研读鲁迅《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向封建礼教宣战,成为一名旧世界的叛徒;以她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令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入侵者闻风丧胆的英武;以她在囚狱中面对惨无人道的敌人施之以酷刑,所表现出的宁折不屈、视死如归的威猛;还有,以她在诗文中那些类似鲁迅先生笔下匕首一般射向敌人的文字……然而,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她毅然横枪立马走上了抗击日寇侵略的白山黑水第一线。直至昂首挺胸壮壮烈烈地走向刑场,“甘将热血沃中华”“笑看旌旗红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