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邵刚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邵阳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模式,稳步推进9大类98项改革,营造了深化改革的浓厚氛围,努力做到关键之年有关键之为。
突出经济发展抓改革
邵阳地处湘西南,人口820万,属于欠发达地区。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盯住经济发展这个短板着力,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园区体制、国有企业、非公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推动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扎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为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市场、社会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邵阳扎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机构减少至32个,撤并处级机构31个,实现了政府机构的优化组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清单”制度,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制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市政府共梳理出十类权力事项6859项,审查保留2746项,精简率达60%;共清理出责任事项1724项。扎实开展商事制度改革。通过放宽对“一址多照”条件的管制,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取消最低限额,改年检为年报,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行政综合审批效能提高70%以上,极大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新登记注册企业5915户,注册资本总额329.7亿元,同比又实现23%和35.24%的增长。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性地提出“资产统一处置、资金统一监管、人员统一安置、规费统一征缴”操作模式,国企改革得到快速、稳妥推进,市本级完成国有企业改制66户,筹措资金35亿元,安置职工4.5万人,实现了完成任务多、筹措资金多、化解矛盾多和总体效果好的“三多一好”,改革经验在全省得到推介。大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全力推进湘商产业园建设。制定出台了《邵阳湘商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办法》,从规费减免、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等方面明确了23条具体政策。去年全省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重点推介了邵阳市园区建设改革工作先进经验。
突出民生民利抓改革
邵阳人口众多,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是改革的重点,亦是改革的难点。为此,我们结合邵阳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民生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流转等改革。目前,邵阳市已部署开展该项工作的乡镇达39个,行政村827个,完善土地承包合同39068份,完成土地流转总面积186万亩。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新课改工作。改革市直学校评价方式,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年度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扎实开展新宁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建、扩、改、疏”四字方针,改扩建市区学校16所,最大限度增加城区学校学位,严格划定招生区域,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以社会保障全覆盖为目标,逐步提升社保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实施“五险”统一征缴,进一步改进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推行新社保卡三方受益,通过在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实现了社保和惠民资金发放“一卡通”。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去年4月1日起,全市19所县级公立医院统一启动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拉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序幕,通过改革彻底打破了过去“以药补医”机制,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探索精准扶贫新机制。为解决贫困问题,我们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有利条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联户扶贫,推行市委常委会议成员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和党员包户的“五包”工作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2015年,市直机关选派了100个工作组,定期3年进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突出生态文明抓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邵阳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邵阳依托资源优势,以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整体开发为手段,以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补偿、绿色GDP评价改革。启动新一轮“三边三区三年”绿色行动,实施封山育林绿色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6%以上。实施绿色示范乡村工程,每个县市创建3-5个省级生态乡镇或省级生态村。深入实施“十大环保工程”,认真抓好龙须塘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治理汽车尾气、粉尘等,启动PM2.5监测,加快“煤改气”工程进度。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创新。邵阳作为湖南省第二大重点林区,全市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281.3万亩,林场职工10350人。为推动国有林场又好又快发展,邵阳市不断探索国有林场改革路子,制定出台了《邵阳市国有林场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在隆回、武冈、洞口等县市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其中,隆回县高举民生和生态两面大旗,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新机制,实现了“两改善两促进”(改善民生、改善生态,促进职工就业、促进林场发展),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推介。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机制。新宁县围绕建设世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创新遗产地管理新机制。全市整体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步南山草原荣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新邵筱溪和洞口平溪江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绥宁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范围,隆回县虎形山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突出依法治市抓改革
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地方实践,推进司法公平公正是重中之重,是依法治市的必然要求。我们紧密结合邵阳实际,借助科学方法,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扎实开展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为切实解决立案难问题,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我们扎实开展了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法院共接受诉状3938件,当场登记立案3927件,同比增长31.4%,当场登记立案率99.7%,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大力推进审判公开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申诉听证,当前,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的复查案件,听证率达100%。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行审理工作网络视频公开直播,增强了庭审过程的阳光化、公开化、透明化。深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2015年1月5日,市涉法涉诉联合中心正式挂牌,制定了涉法涉诉受理中心《流程管理办法》,截至2015年12月底,共受理844案次,分流转介392案次,导入法律程序进行处理的43案次。开展网上信访和远程视频接访,在全市两级法院都设置了远程视频接访室,与省高院、最高人民法院远程接访视频同步对接,极大地减少传统的“面对面”接访形式给信访人造成的大量精力、财力和时间的耗费。积极落实司法救助政策,市委政法委与公、检、法、司等单位联合下发了《邵阳市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扎实推进群众工作改革,全市5507个村都建立了群众工作站,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三联二访一帮”活动经验得到了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全面推介;市民法制学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司法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介。
邵阳紧跟中央和省委改革步伐,抢抓改革机遇,实现了新一轮改革的快速反应、平稳起跑,通过改革实现了“三个促进”:促进了经济发展。2012年以来,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被评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的市州,2013年湘中七个市州中考核第一名。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7亿元,增长9.6%,增长速度排全省第2位。促进了社会和谐。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造性的开展群众工作,呈现出了“三个减少,一个上升”:群体事件减少,非正常上访减少,刑事案件减少,民调满意度上升。促进了民生改善。通过改革,老百姓的看病、上学、就业问题都得到了改善。
(作者系中共邵阳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