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二、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现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他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三、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想象力的源泉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想象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一题多解,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1)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有两位同学 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1 、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2、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的实际观察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同”、“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篓沿竖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来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计算公式。 三是通过变换哪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2)增加信息量,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不能清除,学生学习就是接受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是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和储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3)训练主题思维,优化想象力的品质。教学既能锻炼 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想象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问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题,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数学质量之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当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就得到长足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课程标准》在数学的地位中明确指出“教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中又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然而,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对中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解题中谨小慎微,想象力贫乏,创造力低下的现象。近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