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6-05-05 09:17欧阳富莉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影响

欧阳富莉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教育模式的内涵与关系,从而得出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不能把这两种教育模式分割开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优秀全面的体育人才。这对于当前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体育人才培养;影响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二者各有优缺点,如何正确认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并探寻符合实际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点。

1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概述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辩,可以说自中世纪欧洲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要理清在体育方面,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首先就要分析两者的概念,进一步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1.1专才教育的内涵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学有所长,能够独当一面,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顾名思义,专才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它就是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所以,通过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

1.2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是指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而通才教育一词是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它是指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3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

无论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首先它们都是育人的模式,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可以说,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本质是相同的,即“以人为本”。因此,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有共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这两种教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专才教育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某一项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打基础。即教学生“做事”。而通才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博、适应性强。即教学生“做人”。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专才”在特定的方面是精英,在某个阶段可能发展得很好,但由于其知识结构单一,且知识和能力是不合理的,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较差。久而久之,其做事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而“通才”的知识面广且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其涉及的知识结构面太广,培养的人可能“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所以,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不应该把“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分割开来,而应该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专才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2.1新中国成立后的专才教育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竞技体育和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1956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委提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品质优良的优秀运动员,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各地要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并指出业余体育学校通过教学和训练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旨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通过这个通报,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体育学校,而且体育学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技术水平。这种培养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方式,其实就是专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国家队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这种模式的输送率低,人、财、物的浪费现象由非常严重。而且,随着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专才教育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不足,越来越明显。

2.2专才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不可否认,专才教育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出色的运动员,特别是“举国体制”下的专才教育。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不断刷新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在亚运会上更是拿奖拿到手软。能取得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举国体制”下的专才教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倒金字塔”培养体系,即以在奥运会上夺冠为终极目标的体系,已经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了,它能够带领我们飞跃进入体育大国却无法继续带领我们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进。最关键的是,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有限的,就算得了冠军,在退役后,如果运动员仅仅只是“专才”,是很难适应社会的。

近几年,关于冠军运动员与社会不适应的报道屡见不鲜。邹春兰,全国举重冠军,无奈当起了搓澡工;艾冬梅,全国长跑冠军,为了生活甚至变卖奖牌;黄成义,拥有傲人的2米16的身高,一度被称为篮球天才,最后却落魄瘫痪……张尚武也算其中一个。张尚武事件曾在微博上轰动一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他曾经是国家队体操选手,在北京大学生运动会男子吊环上一举夺得金牌后在体操届崭露头角,是人们眼中的体操新星。在他因伤病退役后,人们发现他竟然在地铁口卖艺乞讨。从一个前世界冠军,到现在的街头乞讨,是什么让他如此落魄?难道仅仅是因为伤病吗?

究其原因,是专才教育模式下必然导致的结果。过分强调技术技能,导致运动员知识面太狭窄,就算让其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教练工作,运动员也未必有这个能力。专才教育模式,仅仅是教会了他们学习技能,并没有指导他们如果教别人学习技能。

3通才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通才教育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运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新鲜“血液”,同时对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专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冲击力。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为畅通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提供政策上的支持。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跳水队,将重点放在了小运动员的培养上,形成了从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

从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布的通知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其实就是通才教育模式,它鼓励重点培养小运动员,把他们放在学校环境下培养专业技能,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练习运动技能,更要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3.2通才教育培养体育人才之现状

当今社会对人才资源总体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群体。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个人的需求。根据这一目标,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夺取金牌的后备人才,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实,通才教育培养体育人才,利用“体教结合”的模式,希望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知识的初衷是好的。但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生仍存在着偏重运动成绩,轻视文化学习的现象,使通才教育变成一种理论概念。

虽然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初衷也是希望独立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各高校发现完全在学校中挖掘运动人才,这种方式成本大、耗时周期长,而且成效差。于是便开始采取“拿来主义”,即直接招收专业运动员代表该校比赛,借此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这样一来,有较高运动能力的高中生想进入高校就难上加难了。也阻断了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让发展起来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成为了摆设。

我们可以看到,通才教育模式的初衷是培养全面的体育人才,这个初衷是好的,理论也是好的,但是实施的过程中问题又层出不穷,这就说明通才教育模式并不是最符合实际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4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都不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最佳模式。专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体育人知识技能单一且难以与社会相适应。而通才教育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施过程难度太大,容易成为空架子。这就启示我们,在体育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我们要与实际紧密结合,实施“通才+专才”教育模式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4-186.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