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郭 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呼和浩特市的民族格局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 民族成份增多,居住边缘化,务工短期化,经营特色化,流动盲目化,跨文化交融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多元文化、 浓厚的宗教信仰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错综交织, 增加了呼市地区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民进呼市市委会响应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工作进行调研,本文针对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思路进行专题讨论,以期对内蒙古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所推动 。
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多是关于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事例介绍和经验总结,民族团结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活动形式纷繁却不能掩饰其在内容和本质上的空虚。民族团结教育转变不应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不能只是应急的措施,而应是一种态度和理念的转变,民族团结教育要走上多元文化教育之路。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其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 [1] 在多元文化框架下,我们的民族政策由强调差异性向共性转换,即寻找各民族间的重叠共识。学校和城市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刻领会民族政策转变的深远意义,以期在实施的过程中能精准创新思路。“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是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现实发展和文化误解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即: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注意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平等对待的友善关系、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就要注意在跨文化交往中少讲分歧点,多讲共同点。在跨文化交往中多讲共同点就容易产生文化的聚合作用,多讲分歧点就容易产生文化的分化作用。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是体现“一体”与“共性”的重要路径。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和谐传统文化积极倡导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继承和谐传统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进行各民族血脉相连教育,进行各民族团结互助教育,最终达到消除文化隔阂,共建和谐社会。
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掠影
古代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内蒙几个少数民族历史中和谐文化的足迹:曾在阴山活跃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建立夏政权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朕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同为中国人的心理拉近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的心理距离。在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的努力下,蒙汉人民免除了遭遇战争浩劫之苦,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在和睦相处中互通有无。元朝使祖国大统一的规模和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崇尚武功的蒙古族也建关帝庙,敬奉关帝,在杭锦旗的西北沟有汉族筑起的敖包,人称保德敖包。许多蒙古语词被吸收进汉语:称杀为哈喇、突然为忽喇巴、聊天为倒喇、贼为忽拉盖、走为牙步、火柴是取灯、庙为召、湖泊称淖儿等等。 “蒙汉合璧”词,如贼忽拉、贼忽拉盖、贼眉忽拉眼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文化表和谐的理念,在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乌钦”、“哈库麦勒”、“扎恩达勒”为主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都有充分的反映。达斡尔族世代与鄂温克、鄂伦春、蒙古、满、汉等民族或相邻或杂居,自然就与周边文化有了更多的同一性, ,包容性较强,“拿来主义”就更多。中国回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产物。从唐朝开始大批的阿拉伯了商人以及元朝时期的军人还有一些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者到了中国以后,跟我们的中华民族进行了通婚以后,继续坚持伊斯兰教的信仰,从而形成了回族。中国近千万的回族的日常用语是汉语,这在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里面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民族,他们跟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族友好相处。
2.近代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
在近代中国从1840自鸦片战争各族人民开展抗英爱国斗争开始,中经中法、中日战争,反洋教与义和团反帝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与收回主权等一系列斗争,中华民族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和深化,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发展到最高潮。在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各民族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形成了工农商学兵等各界、汉满蒙藏回等各族人民及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和海外侨胞团结一致的全民族抗战。1936年1月,当日寇企图以拉拢德王来破坏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百灵庙蒙政会的蒙古族官兵出于民族大义,毅然举行起义。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言论发表不久, “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号召全国回民同胞 “团结奋起,保持爱国荣誉。”官居伪兴安北省省长的达斡尔族人士凌升,一直坚持反对日本扶持满蒙分裂势力,被日人逮捕处死。
“当马头琴拉起,锡林郭勒盟的长调民歌唱起后,会感受到的是跳动的音符,蒙古草原的无比辽阔;听到鄂尔多斯那种起伏多变,节奏明快的民歌后,可以感受到草原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多民族交流、融合与冲突所在地,游牧民族都曾活跃于此,在此上演一幕幕生动的历史话剧,多民族的内蒙古地区一直在传唱一首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本和智力资源。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治意义。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的现代价值:
1.维护内蒙古地区社会稳定的价值。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中浓厚的群体意识、强烈的宗教感情铸就了它特有的凝聚性;忠诚老实、忍耐服从的道德信念,乐于助人、善良好客的民族心理,开放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特质都有利于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进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2.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丧失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退步。多样性的文化、多种选择的价值体系,将有可能为当今的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潜能,为具有高文化含量的新型人文经济的形成开辟可观的前景。
3.加速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自已的文化根基、文化形象,树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文化品牌来塑造形象、凝聚本民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和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争取广泛的市场认同和合作。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餐饮文化产业、文艺演出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文博会展业以及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伊利、蒙牛、小肥羊、草原兴发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资源秉赋和文化背景, 其它同行难以模仿, 表面上是经济现象, 实质上是文化现象。
根据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在呼市四个区调研的结果, 以“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为指导思想,对推进内蒙、呼市民族团结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希望内蒙古民委、呼和浩特市民委以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上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研究和宣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只有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才可能把握这个民族的今天和未来。本民族的人们学习自己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它民族学习和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民族并做好民族工作。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尚处于草创时期,其进一步的发展有待于不懈的努力。各种理论的吸收和驾驭,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广泛利用,都需要民族文化学者们孜孜追求。
2.在城市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中注入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团结教育脱离民族文化,在帮助少数民族新市民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时,一些民族工作干部没有意识到新市民不仅仅是在生活上融入城市,更主要的是在文化上的融合。只有真正在文化上得到尊重,在文化需求上得到满足,新市民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进而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针对少数民族,对汉族也要进行教育。
3.在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教材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的内容。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设置学校中多元文化课程来传递不同种族、民族、阶层的文化。民族政策由强调“差异性”向“共性”的转换——即寻找各民族间的“重叠共识”。但从目前使用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统编教材(《政治常识》、《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小学德育纲要》、《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民族常识》等国家课程),内蒙古多数高校使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2007年出版,由丁龙召、李晶编著)来看,目前在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上体现“多元”和“差异”较多,而体现“一体”与“共性”较少,客观上加大了民族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在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教材中要尽可能多的融入少数民族传统和谐文化的内容,在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现实交往的共同点、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上着力探索。
4.在民族团结干部的培训内容中增加“蒙语速成”科目。如果汉族干部会讲几十句日常的蒙语,那蒙族群众从心理上就对你产生信任感,认为你是“自己人”,民族工作就会相应的顺手些。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好多少数民族干部也不懂本民族语言,在工作过程遇到阻力,例如:呼市新城区蒙族幼儿园幼教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中,呼市新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候风玲在评价参与活动教师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言语不当而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有公众指出侯老师不懂蒙语,从这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不仅汉族民族干部需要积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更要带头学好自己民族的语言,努力传承本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