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武 李萍
【摘要】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药物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05
心房颤动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约为10%~16%, 患者可见血液动力学障碍, 且患者多死于心力衰竭, 对其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因此积极给予有效的治疗是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症状、提高预后的重要措施[1]。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观察组男21例, 女20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3.11±5.67)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 Ⅱ级10例, Ⅲ级9例, Ⅳ级12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71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3.57±5.8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1例, Ⅱ级11例, Ⅲ级10例, Ⅳ级9例。本次所有入院病例均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碘过敏及循环衰竭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普罗帕酮(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514)治疗, 首次用药剂量:将70 mg普罗帕酮注射液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 静脉注射, 10 min内注射完成;若患者注射20 min后仍无明显好转现象, 需再次注射, 但药物总剂量≤210 mg。静脉注射完成后口服普罗帕酮片, 剂量为450 mg/d, 待患者病情好转后以300 mg/d的剂量维持。观察组接受胺碘酮(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0114)治疗, 首次用药剂量:将150 mg胺碘酮注射液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 10 min内注射完成, 后以0.5~1.0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若患者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间隔30 min中追加75~150 mg药物, 但追加次数≤2次。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胺碘酮治疗, 口服剂量为600 mg/d, 病情出现明显好转后改为200 mg/d维持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30 d的治疗后进行效果评价, 治疗期间,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治疗后, 患者心房颤动症状完全消失, 或发作次数减少>80%, 为显效;患者心房颤动症状明显改善, 发作次数减少>50%, 非睡眠时间心率≤80次/min, 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率为70.73% (29/41), 有效率为19.51%(8/41), 无效率为9.76%(4/41), 总有效率为90.24%(37/41);对照组显效率为31.71%(13/41), 有效率为39.02%(16/41), 无效率为29.27%(12/41), 总有效率为70.73% (2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 血压下降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4例, 血压下降3例, 心动过缓2例, 房室传导阻滞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10/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主要机制为: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氧、缺血引起心电生理变化, 诱发心律失常症状。②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代谢产物不断蓄积且酸碱失调对患者心律造成间接影响。③药物作用、植物神经反应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④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可导致其心肌缺血加重, 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可进一步导致其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 对其心肌功能造成损伤, 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发生, 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普罗帕酮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直接对细胞膜起作用, 降低心肌细胞去极化功能, 增加心房肌不应期, 促进窦性心律恢复, 但该药物也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 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不宜使用。胺碘酮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Ⅰ~Ⅳ类药物的电生理作用胺碘酮均具备, 能够有效阻断钾离子通道及钙离子通道, 使复极及不应期延长, 兴奋折返终止, 阻断心房颤动折返环, 达到终止心房颤动的治疗目的[3]。另外, 使用胺碘酮用药期间对患者心肌收缩力无明显干扰, 在心功能不全及心肌缺血患者中治疗价值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2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药物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子秀, 杨雪珍, 丛培玲, 等.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复发的影响.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7):604-607.
[2] 徐永林.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12):47-48.
[3] 高彦, 潘娅萍, 吕云.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9):1110-1111.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