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下的秦腔自乐班

2016-05-04 01:17秦人
金秋 2016年12期
关键词:票友古城墙秦腔

◎文/秦人

古城墙下的秦腔自乐班

◎文/秦人

在西安古老的城墙下,听秦腔、吼秦腔成了许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浓郁的秦声秦韵从这里穿越千年历史,在喧嚣的都市中延续着。从阳刚男士到娇弱女子,都可以在大庭广众一展身手,古老的秦腔通过自乐班这种形式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着。

西安城里有一座门面堂皇的易俗剧院,名角大腕云集,但市民并不常去光顾,他们更喜欢顺着城墙根去听“自乐班”。“自乐班”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票友”下海,几个人,不需舞台灯光,伴着铿锵锣鼓几件简单的乐器便可演绎人间悲欢,在西安沿着城墙根走一圈,这种自乐班随处可见。

在建国门外环城公园里,喜爱秦腔的票友在古老的城墙根下自弹自唱,天作幕布地为台,唱得酣畅淋漓,无拘无束。唱戏的十分投入,听戏的更是十分入迷。票友郭先生说,不论苦忧,只要在这里吐一口长气,来几声叫板,立马通体舒泰,神采飞扬。

建国门外的秦腔自乐班相对比较专业,每天开唱的都是班主专门请来的角。听者围桌而坐,就像露天的茶座,可要饮料、小吃等,座位也是收费的。自乐班已经形成了小产业,从事吹拉弹唱都有收入。

肖先生是一个秦腔迷,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每天都来到建国门听戏,碰上唱得好的,自己喜欢的,也会为唱者掏钱挂红带。“消费在娱乐中悄然进行。”他说,“有钱的票友给的钱会更多,一次都会出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也有。”春夏秋冬,自乐班高亢激昂的秦声琴韵响彻在城墙上空,不仅带活了城墙下的经济,更成为西安人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紧挨着建国门的和平门东边的广场上,也有一个自乐班,伴奏的人真不少,光拉板胡、二胡的就有六七个,年龄都在六十岁左右。有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很让人敬畏,那婉转的唱腔,娴熟的动作,真不比专业演员差。那个身穿蓝工作服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打板时那个投入,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随着音乐的节奏,他的身子也有节奏地晃动着,那种把身心都融入秦腔的神情让人敬佩。

因为是自娱自乐班,演唱的人水平高低不等,唱得好的,声情并茂,自然引来鼓掌叫好;唱的不好的,也是胆正声高,自得其乐。但他们那种对秦腔的痴爱和投入,都是一样的认真。虽然比不上专业演员,但他们很高兴,对大家来说,空闲时唱唱秦腔就是很幸福的事情!围观听众的多少,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心情,不会影响他们心中对秦腔的那份执着的爱。能驻足听秦腔的,也一定是有秦腔情结的人,一声叫板,一声胡琴,仿佛勾住了他们的魂,一个个便停步围观,全神贯注地欣赏,全然被秦腔那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有时竟也忘记鼓掌叫好了。

在西安,正是有了这群人,秦腔才不会被遗忘,才不会受到冷落。正是有了数以千计万计的戏迷和秦腔专业人员的演唱和推广,秦腔才会不断地发扬光大起来!

猜你喜欢
票友古城墙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