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衍荣
当年湖北“录取风波”
文张衍荣
那年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教育部命题,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当时规定,凡老三届皆可报考,考试科目为6门(文科: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只计5门成绩(外语不计入)。考试结束不久,录取分数线随之出炉,文科为300分,理科为320分;340分(不分文理)被定为高分,可以填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
不料,这条曾用红头文件层层传达家喻户晓的特别规定,湖北竟然没有完全照办,从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那时,政策的严肃性极强,没有谁怀疑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我因为考了349.6分,不仅超过录取分数线近50分,而且进入“高分”序列,被通知可以任意填报志愿,所以对录取满怀信心。
可是,眼看发放录取通知书的9月份即将过去,跟我同一个车间、比我低20多分的工友早就接到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到了,而我这个“全厂第一名”却始终音信全无。
我焦急万分,寝食难安。当时我是缫丝厂的青工,因不肯趋炎附势而得罪了厂里的实权派,分工种时人家派我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锻炼”,我在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上“锻炼”了8年,身体“炼”垮了,眼看再干下去就要瘫痪,1977年,恶劣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我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中西医皆束手无策。我痛得直不起腰,每天弓着身子咬牙去车间上班,去食堂买饭,全厂1000多号人有目共睹,可却没有一个领导施以援手,就连请病假车间书记都不允,更别说换工种了。后来,在车间工友蒋国斌、厂医徐大姐等人的热心帮助下,身体才得以康复。由此我认为,要想改变命运,唯有靠自己。
迟迟不见录取通知书,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工厂离省城400里地,交通和通讯都十分落后,省里也没有任何门路,人又穷,我上哪打听?
比我更急的是家父。当时他已病入膏肓,生命进入倒计时。一个可怜的农民,贫困不仅使他有病不能治,甚至连检查弄清究竟是什么病都无能为力。他卧病在床,一直在打听我的情况。生命垂危的那几天,他几乎天天问。他的愿望我十分清楚:盼望通过我去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10月10日下午,我收到父亲去世的电报,星夜赶回故乡(武汉郊区)。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利用丧假机会,匆匆赶到省招办去打听情况。
省招办设在当时的“省一招”(湖北省第一招待所),位于武昌首义路。“省一招”里面是座大院子。当我迈入大门,但见偌大的院子里聚满了人,都是和我一样的老三届落榜生。他们群情激愤,将省招办工作人员团团围住,辩论声此起彼伏。他们中高分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高达390多分。相比之下,我算老几?因此,我赶紧找个角落看他们理论。
一个文质彬彬的咸宁考生,身穿一套香云纱衣裤,头上戴顶半旧不新的巴拿马草帽,手里拄根文明棍,不愠不怒地听省招办的人解释:“比起应届生,你们普遍年龄偏大。而且,你们的身体也不如他们好……”
听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凉了。是啊,人家说得有道理呀!可谁料那咸宁考生不慌不忙地问道:“既然嫌我们年龄大,为什么还让我们考试呢?干脆取消考试资格不就结了吗?说我们身体不如应届生好,那么,我们的体检到底合格了没有呢?” 有理不在声高。省招办的人自知理亏,一下给问住了。很多人为咸宁考生喝彩。
“既然让我们参加考试,体检又合格了,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不落实中央政策,却让比我们分数低的人录取呢?” 招办的人无言以对。
人们见招办的人理屈词穷,顿时义愤填膺,有的要上街游行,有的主张先找省委讨说法,一时间整座大院骚动起来。
招办的人见事态严重了,赶紧向我们央求:“同学们,大家先别急,你们看这样好不好,由我们先将大家的意见转告省委?”
这话让我心中燃起一线希望。在未知最后结果的情况下,我放心地离去了。翌日,我再次赶到“省一招”,听说昨天有部分人找到许道琦(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办公室去了。当人们相互打听这一消息时,省招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走出办公楼,正式通知我们:“省委正在开会研究解决你们的问题,请大家耐心等待。”
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啊!众人无不为之一喜,随即松下一口气。大约下午三四点钟,令我们欢呼的消息终于传来,省委决定:扩大招生面,将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上线考生全部录取。一场轩然大波迅速平息了。两天后我再去查档案时,招办告知我的档案已被襄阳师专提走。
后来听说,省委态度坚决,要求省管院校,尤其黄冈、咸宁、荆州、宜昌等地的师范专科学校要倾其所有,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扩招,各自消化本地区的上线考生,不得漏掉一人。
而学校方面对突如其来的艰巨任务,几乎措手不及。尤其全省各地的师专,录取分数线也只有280分,普遍是规模有限,校舍紧张,师资不足,设施缺乏,经费短缺,完成计划内招生本已困难重重,再让其“扩招”谈何容易!但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的决定,各地师专还是千方百计想尽了办法。我记得,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已是当年11月下旬了,比正常时间晚了近3个月。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