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业务精英、站室负责人,她把梦想放飞在田野,将岁月的意义嵌进琐碎的工作和耀眼的业绩中;从田间地头到山林河流,她对“三农”始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感情,用自己的足迹、汗水和奉献,在辽宁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着人生华章。她,就是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董淑萍。
“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农民做点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这是董淑萍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很多人认为,农业环境环保监测工作枯燥乏味,还得脱鞋下田,忍受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这该是男人的工作。然而,董淑萍偏不信这个邪:“男同志能做的,我也能做,还要做得更好!”为了普查野生植物,她经常出没于山林沟壑;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她潜心钻研在田间地头;虽已是业界公认的专家、站室负责人,年龄在变,分工在变,可她积极进取的劲头、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未变:“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它对社会非常有意义。”
多年来,董淑萍主持开展了辽宁省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循环农业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还组织开展了野生植物保护及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以及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示范与禁产区划分试点工作等,先后主持农业部及省级项目20余项,探索总结了八大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等多种值得借鉴的模式,被农业部聘为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预警与风险评估咨询委员会成员,先后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二等奖1项……
“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让广大农民拥有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努力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这就是新农村建设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董淑萍介绍,从2007年开始,农业部在辽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她和同事们在全省范围内40多个村进行了成功试点。谈起其中的酸甜苦辣,董淑萍感慨万千,“为了让一方百姓接受我们的规划设计,彻底解决村民洗澡难、如厕难,我们在村里一住就是个把月,睡大炕,喝凉水,全力做好技术指导、现场监督、抽查验收等工作,使清洁改造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如今,只要董淑萍出现在当年试点建设的村子里,村民们总是拉着她的手,有着说不够的感谢话。常有人给她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董淑萍在感动之余总是一一婉拒:“百姓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成就,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近些年来,董淑萍不断加强外来入侵植物监测预警工作,在她的极力呼吁下,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了以豚草、刺萼龙葵、少花蒺藜草等外来入侵植物为重点的灭毒除害行动,有效控制了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和危害。
野生植物普查对未来农业育种具有特殊意义。2014年7月,为了寻找野生兰科植物,董淑萍和农业大学的师生一道深入山区,两腿沾满了泥巴,稍不留神就会被树枝扎到眼睛,还时不时与蛇不期而遇。同行的一位老师没留意碰到了一个马蜂窝,马蜂群轰然袭来,董淑萍顿时被蜇得满手大包……虽然抹了药膏,可手还是肿得像根大红萝卜,疼痒难耐,过了半个多月才痊愈。即使这样,董淑萍也没有退缩,仍然每天一大早就上山。功夫不负有心人。普查中,他们发现了许多国家级保护植物,如羊耳蒜、细葶无柱兰、小斑叶兰和绶草等。
多年来,虽然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农委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农委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直属机关创新能手”“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可董淑萍对家人却满是愧疚之情:父母生病,她没能在病床前尽孝照顾;孩子学习,她没能精心陪伴鼓励。“孩子八岁那年,我在孩子的床底下找到一个纸团,上面写道:‘妈妈整天四处奔波,把我扔这扔那。可我不怪她。妈妈很优秀,她的事业很伟大!”拭干眼泪,董淑萍又坚定地说道:“为了山更青、水更净、地更绿,我再苦再累再忙也是值得的。”
□本栏编辑/李胜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