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永
缘起
2011年夏,年近六旬的网友“许昌戏痴”和她的丈夫骑行到了距离许昌百里的南坞村。虽然网上交流很多,但这是我与他们第一次见面。“许昌戏痴”说:“这次来有一件事想麻烦你。你在网上写了那么多评论戏曲的文章,希望你抽时间写写许昌市豫剧团的岳学安。”我说:“你们是朋友?”她说:“不是,我们也是刚认识,但这个演员太优秀了,坦诚、老实,特别勤奋,我接触了很多戏曲演员,这个演员不一样。”
“许昌戏痴”留下了一张光碟——岳学安主演的《八大锤》,又给了我几张报纸上介绍他的短文的复印件。我给岳学安打电话,了解他的经历,又把“许昌戏痴”拍的剧照,发在了网上,被中国戏剧网转载。
那时只是粗浅的了解,我对岳学安说:“等有机会你来鄢陵演出,我给你拍些照片,再写篇文章。”
转眼4年过去,他忙他的,我忙我的,没有见面。
2015年中秋节前,一位网友给我发来信息,说许昌市豫剧团在鄢陵演出。中秋节那天,有了闲暇,我给岳学安打电话,他说剧团在鄢陵县大马镇演出,上午是《八大锤》,我说上午赶不过去。下午,我们在大马镇见面,我要拍他的代表剧目《八大锤》中他的照片,他换上《八大锤》中陆文龙的头盔、箭衣、厚底靴。因剧团正在演出,无法在舞台上拍摄,我们就到舞台旁的一个量贩内拍了一组照片。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些文字和图片。
师从梁振起
第一次给他打电话,他说他的经历,我偶尔提出自己的问题。不经意间,我说起了鄢陵戏曲,说起了从鄢陵走出去的豫剧沙河调名家梁振起。
岳学安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跟梁振起学过戏。”
梁振起何许人也?
河南豫剧唱腔体系一般划分为四种,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再有,就是以许昌、漯河一带沿沙颍河向豫东南方向直至皖北的沙河调。
梁振起在民国时期即为豫剧沙河调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许昌戏曲志》《鄢陵县戏曲志》等志书中均有关于梁振起的资料。梁振起是鄢陵县大马镇贤庄村人,1921年生,1937年(一说1933年)入鄢陵县葛村窝班习艺,4年后出科,先后入鄢陵县“四街戏班”“六班戏班”登台演出,名闻花乡,而后应邀赴许昌、漯河、周口、临颍、长葛、襄城、舞阳、西华等地搭班演出。民国时期在许昌演出曾以“南北驰名须生——梁振起”张贴金字海报。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2年代表沙河调参加河南省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1980年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大会。曾同易湘山、赵义庭、赵顺功、桑振君、王素君、阎立品、唐喜成、徐玉琴、徐树云、徐道、刘金铭等豫剧名角合作演出。代表剧目有《雷音寺》《反徐州》《卖华山》等。
梁振起是鄢陵县大马镇贤庄村人。
岳学安是鄢陵县大马镇岳寨村人。
20世纪30年代,梁振起在葛村窝班踏上戏曲之路。
50年后,年迈体弱的梁振起没有了河南省平顶山市豫剧团团长的职务,他重返故里,在自己少年时学艺的葛村,当上了葛村科班教师。
投身葛村科班学戏的少年岳学安在葛村遇到了梁振起。
懵懂的岳学安不知道身边的这位老人是河南戏曲界的大腕儿,一个可以跟大师比肩而立的曾经的河南剧坛风云人物。
梁振起是最浓郁的沙河调唱腔,岳学安用心地学,与这位体弱的老人朝夕相伴,感动于这位老人的善良、认真、正直。20年后,梁振起的正宗沙河调唱腔没有让岳学安大红大紫,改变岳学安命运的,是从平顶山跟随梁振起到葛村的武功教师王守军。严谨的王守军一身功夫,把满腔的激情全部投到这群乡下孩子身上。
在葛村,岳学安接受了来自专业院团名家的启蒙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那段汗水、泪水相伴的日子,让少年岳学安体会了艰辛和酸涩,农家的孩子,看不清自己的明天,每天从早到晚除了练功还是练功,默默地隐忍,咬着牙坚持。“拿顶一拿就是半个多小时,下雪天也不例外,手被冻得裂口子,流出的血跟地面冻在一起,还是不能停下。”说起初入行时的学艺经历,他记忆深刻。
多年后,梁振起早已故去,岳学安感恩这样的邂逅。
多年后,回首再看,他更感恩那段五味杂陈的日子。
虽然那段日子短短不足两年。
在葛村,梁振起编排了《取西川》《反阳河》《反西唐》《卖苗郎》《破洪州》《对绣鞋》《花打朝》《桃花庵》《秦香莲》《少国公》等豫剧传统剧目,带领着这个娃娃剧团,活动于许昌、长葛、西华、临颍一带乡间。
也就是在这时,岳学安满怀憧憬、激动、忐忑,在《取西川》中饰演邓艾,第一次当上了主演。
漂泊中收获爱情
不足12岁,他当了一次娃娃剧团的主演。
之后,他苦苦探寻,可难有站到舞台中央的机会。
葛村科班两年学艺生活结束,1984年,他到了在许昌颇具知名度的鄢陵县只乐半职业剧团——这是一个开始。
一个漂泊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戏曲的影响力受到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剧团的日子开始走下坡路。
12岁的岳学安在鄢陵县只乐半职业剧团不足半年,剧团解散。经葛村科班的恩师王守军推荐,岳学安奔赴平顶山,进入平煤集团十二矿豫剧团,也就是今天的平煤神马集团豫剧团。两年后,岳学安离开平顶山,先后去了开封市通许县豫剧团、许昌县豫剧团、郑州巩义市豫剧团……
从年头到年尾,天南地北地赶场。
收入寒酸。
没有编制。
从12岁到25岁,他一路颠簸,苦苦找寻,却始终无法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这期间,不少的戏曲名角都离开了舞台。那段时光,很多戏曲人都曾痛苦、迷茫过。
岳学安在风雨飘摇中无力地坚持。
我没有跟岳学安交流关于这段生活的细节,但我能想象那时的他落魄、落寞、失望,甚至痛苦。
唯一的欣慰,是收获了爱情。
爱情来时,他不是角儿。
1993年,岳学安在许昌县豫剧团依旧当着没有编制的演员,经人介绍,认识了同在许昌城追逐戏曲梦的她。
她跟了他。
从许昌到开封再到巩义,她跟着他落叶般随风飘摇,无所依靠。她跟着他哭过,她跟着他笑过,一路走来,遍尝生活的千滋百味,直至6年后,两个人才终于走到一起。
岳学安对这个女人心怀感恩。
落根许昌
生活的慢慢起色,始于郑州的巩义。
如一艘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经历了日日夜夜风雨洗礼的小舟,终于扬起了帆,看到了岸。
1995年至1996年,在巩义市豫剧团,岳学安崭露头角,结束了跑龙套的舞台生涯,开始走向舞台中央。卖力演出,渐渐显出的艺术功底,被领导看到了。领导说:“好好干,让市领导给你批个编制。”
终于有了准确的消息,他的编制问题正在运作中,不会有太大问题。熬了许多年,终于有了个可以找到家的感觉的地方。
虽然,这个地方远离家乡。
1997年,巩义市豫剧团领导忙着找市领导要编制时,许昌市豫剧团的团长也在忙碌一件大事。
许昌豫剧,民国时有唱沙河调、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的阎立品、唐喜成、易湘山、梁振起、刘玉梅、彭海豹、赵义庭、徐树云、王素君等名角;新中国成立后,许昌豫剧又有桑振君、王在岭、王仲华、常尚忠、田岫玲、郑兰波等名角;20世纪80年代后,许昌豫剧有任宏恩、汤玉英等名角;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任宏恩、汤玉英离开许昌,扛起许昌市豫剧团大旗的艾立感到力不从心。
许昌市豫剧团在河南剧坛举足轻重,因名家辈出而声名远播,但那时的许昌市豫剧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存问题。没有优秀演员的支撑,名气再大,也经不起市场和观众的考验。
艾立跟电视台联系,在电视上打招聘广告:许昌市豫剧团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演员。
身在巩义的岳学安看见了这个广告。
回许昌。
考试时,艾立在座。岳学安一出场,一个亮相,艾立眼前一亮。
漂泊十几年,岳学安满身风尘,终于盼到可以带着微笑回家。
他带着妻子登上了许昌市豫剧团的舞台。
到了生死存亡时刻的许昌市豫剧团,在腊月二十三开始排练,第一个剧目是《对花枪》,岳学安与台上的同事们开始投入这个面临重重困难的剧团的重生中。
岳学安饰演罗成,不是主角,只是个二流角色,但他已非常知足。
从罗成开始,岳学安的锋芒开始绽放。
1998年,艾立收岳学安为弟子。
艾立的成名,源自豫剧电影《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侯圈儿。之后,他出演的角色,清一色都是丑儿。但鲜为人知的是,艾立是武生出身。
艾立,1944年生,1956年考入许昌地方戏曲学校,习武生,擅演《武松打店》《王佐断臂》《奇袭白虎团》等剧目。艾立曾经的代表剧目《王佐断臂》,就是成就了岳学安的《八大锤》。
豫剧《八大锤》,又名《车轮大战》《双枪陆文龙》,1955年,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到北京参加编剧讲习班,看了京剧《八大锤》,遂对此剧进行移植,改编后定名《王佐断臂》。这出戏,唱念做打并重,极其考验剧团实力,一般剧团是不敢也没有能力演出此剧的。特别是其中舞双枪的陆文龙一角,没有一流的功夫,根本无法胜任。目前京剧舞台上能演此角色的寥寥可数。
河南境内,唯有许昌市豫剧团演出《八大锤》,这个戏,是王韵生从西安带至许昌的。
豫剧名家王韵生原在樊粹庭创办的西安狮吼剧团,狮吼剧团由陕返豫后,王韵生到了许昌,带来了原版的《八大锤》,并把这出戏传给了艾立。
艾立于岳学安,是知遇之恩。
而岳学安之于艾立,则继承了渐入暮年的艾立魂牵梦绕的武生梦。岳学安帮助艾立圆了把《八大锤》重新搬上豫剧舞台的夙愿。
岳学安说:“拜师后,我把自己学过的戏重新加工提高,坚持早、中、晚一天练三遍功,上午练嗓子,下午学戏,把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但‘千学不如一看,跟艾老师学习时,看他伸展腾挪间的从容不迫,我边看边出汗,知道了自己表演上的浅薄。”
练,练,练,练,练。
岳学安终于学成。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岳学安的时代到来了。
圆梦《八大锤》
2001年,岳学安带着《八大锤》第一次参加省级大赛。在这次河南省第二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29岁的岳学安与河南省京剧院、河南省豫剧三团的两个男演员包揽了前三名,他摘得桂冠。
2002年,岳学安带着《八大锤》参加河南省第九届戏曲大赛。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是评委,听说许昌市豫剧团参赛剧目是《八大锤》,文人脾气的赵伟明说得很直白:“河南会有这戏?只当看看热闹、打打瞌睡得了。”
《八大锤》演出结束,演出现场沸腾了。
第二天,召开座谈会,中国戏曲学院的赵伟明和孙松林说话了:“该剧演员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就是放在全国戏曲舞台的背景下,他们也是最优秀的。”看着岳学安,他们赞不绝口:“唱念俱佳、文武兼备,把握人物性格比较准确……中国戏曲学院有一名演员,扮相比你俊点儿,但枪花没你耍得好。如果有机会进修一下,你会大有前途的。”
赵伟明和孙松林难掩激动,转身向河南省文化厅的领导再三叮嘱:“像这样的演员,你们一定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武生演员实在太难出了。”
2007年,35岁的岳学安带着《对花枪》中罗成一角到了豫北安阳,参加第十一届“香玉杯”艺术奖角逐。这次大赛,50名选手分别来自河南、湖北、江苏、山西、新疆、台湾等地,为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
岳学安高中“香玉杯”头魁。
岳学安的第一名,所有评委一致通过,这是大赛中极少见的情况。
荆桦是评委,他说:“当前,在戏曲界演员中,像岳学安这样武功如此深厚、基本功如此扎实的演员,是绝对找不出第二个的。”
岳学安是一个很“痴”的人,坦诚、真实、自然,不知争名,不知夺利,不懂钻营,不懂投机。他生活里做得最多的,就是把一双双厚底靴磨破穿坏。河南戏曲界,这种人其实不多。
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戏曲,是满溢浮躁的戏曲。
岳学安保持着一种沉默的人生态度,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他的舞台,不在北京、上海、郑州的大剧院。
他的舞台,不在中央电视台和《梨园春》。
他的舞台,只在农民观众渴望的双眸中。
豫剧武生岳学安,就这样默默地行走于中原乡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