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震 周传成
近几年来,“高效课堂”成为“显学”而且人声鼎沸,但作为主角的学生——“学”习的“生”命——却似乎不在“繁荣”之中。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追求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关于高效课堂的反思与建构,笔者这里略陈浅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追求高效深度
寻找高效课堂真谛,需要回到育人。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而不见“人”,教育就是不健康的,学生的生命意义、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智慧发展就会得不到保障。回到原点看教育、看高效,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实,真正育人的教育,不应该只有促进升学、保障升学的部分,应该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我们认为,高效的本质应该是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媒介而真实成长,而不是知识通过学生媒介而传输!
因为,高效课堂不仅仅只表现为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基本特征。节约性即师生课余预习、当堂完成、复习巩固,以少投入达到大效果,还要发展学习兴趣与个性特长;生成性即学生大面积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生成学然后知不足的积极情感;建构性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大容量即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师生、生生互动性强,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拓展性,学生收获大;快节奏即课堂结构紧凑合理效率高,适度焦虑进行学习,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全员互动,最终人人进步全员达标。一句话,真正的高效应该从关注人的知识掌握效益转向掌握知识的人——“学生”的成长,应该从教学走向教育,走向關爱人,走向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生命增值”。
二、追问目标落实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而不是三个目标、三种目标,它并不是轻视“双基”而是意味着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其实质是关注学生,关注的重心应该是由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到掌握知识的学生。这里要注意对“三维目标”的误读和曲解,如理解为“三维教学目标”。作为新课程的“独创”,这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我们关注的重心和针对目标就应该关注“掌握知识的人”——学生,而不应该是物化的知识完全掌握、教学目标高度达成或者阶段利益与个人或部分人利益的实现。
三、提升生命高度
我们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应该从教育的高度重构课堂,重心和重点应该由关注知识掌握和分数高低,前移为关注掌握知识的人——学生,而不仅仅是浮躁的物化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显性的知识达成。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是学生高效的自主发展,应该体现出“学生发展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基于学生体验”的内容组合;关注学和主动参与,体现从“灌输”转向“对话”的操作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这样的美好图景:课堂是社会交往的舞台;课堂是文化生活的沃土;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历程;课堂是精神生活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6 为此,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效根基:生命价值。没有生命的到场,一切学习无从谈起。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所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线与隔膜,不断改善学生的教育生存和学习生活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浅层兴趣和长远动机,激励积极思维,促进多维互动,实施全人教育,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7,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张力和思维想象的涌动场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为此,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努力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飞跃,这才是我们建构高效课堂的教育根基。
2.高效前提:积极情感。高效到底是谁的高效?课堂到底为了谁?我们认为是基本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成就动机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问题。每一节课都很有必要至少让学生激动一次,让更多的学生彼此羡慕一次,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让他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支持和兴趣激励,使之在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投入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积极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协调,实现心灵对接、意见沟通、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这是高效课堂的现实基础。
3. 高效关键:方法建构。因为预防脆弱知识综合症9,“为理解而教”掌握质性知识的现代教学,要求我们需要学生收获在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见解和看法,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为此,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习策略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能力与个性见解。努力通过每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总之,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既注重学生的掌握水平和现实提高,也着眼学生的心理唤醒和智慧提升,引导学生生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乐学”的智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