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郗美
郑乃珖的艺术人生
◎文/郗美
黄花夹竹桃与鼎
郑乃珖(1911—2005),号璧寿翁,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早年在上海、福建、广东、香港等地求学。1930年至上海,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5年任教于台湾屏东师专。1949年转香港格致中学执教。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获张大千等人赞誉。1952年,郑乃珖受同乡蔡鹤汀、蔡鹤洲之邀到西安,在常香玉主持的豫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时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的赵望云邀其任西北美协国画研究室专业画师,并根据他的特长确立其专攻工笔花鸟。自此,郑乃珖在西安客居生活了整整24年。
郑乃珖是一位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深刻理解及实践的全能画家。他能工擅写,工写并用,精山水、花鸟蔬果,善于表现翎毛走兽、青铜器皿。其造型功力深厚,图式格法严谨,赋色雅艳,形神兼备,意境隽永。作品题材广泛,自然天成。在长期创作中,郑乃珖凭借“师法造化”“借古开今”的理念,突破前人藩篱,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当代中国画坛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福州画院院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国画运动”中,郑乃珖是一位大力倡导者,也是一位积极实践者。他的花鸟画一变古人冷寂的气息,线形精准考究,色墨相映成趣,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频出新意,不愧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复兴中贡献突出的大师。
凌波仙子
蚕茧
1958年,郑乃珖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那时,学院正在进行教学改革,郑乃珖和与他同时从美协调来的叶访樵、陈瑶生等人成为中国画专业的中坚力量,为提高美院花鸟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郑乃珖不仅传统功力深厚,写生能力也相当强。他的重彩及白描教学范画,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美院学生临摹的必选范本。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及1962年“文艺八条”出台前后的艺术创作,是郑乃珖绘画生涯的两个高峰。他与志同道合的画友赵望云、石鲁等践行“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思路,使“长安画派”享誉海内外。此时,他的作品更多反映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和新中国建设的蓬勃景象,其创作之路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文革”期间,郑乃珖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皆受重创,甚至一度被迫停滞,然而即便如此,他此时的白描画稿仍令人称许。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郑乃珖的艺术创作逐步复苏,重新得到各方认可与尊重。退休返回故里的郑乃珖致力于振兴美术事业,参与组建了福建第一所中国书画创作机构——福州画院,活跃于八闽画坛。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佳作,发表于各大刊物,在各地美展屡获殊荣。郑乃珖花鸟画中的一花一叶常与福建方物相映成趣。他笔下的梅花用工笔没骨,而枝干则取法写意,新颖别致。他画梨花,着力刻画花朵的清丽芳香、垂露欲滴、鲜润可人。他的双勾白描亦是精妙纷呈。《白描牵牛花》中盛开的牵牛花簇拥一片,淡粉色的花朵柔姿曼舞,在风中微微摇曳,清新雅趣而浪漫抒情。
在大西北常年教书、作画期间,郑乃珖心中依旧牵念家乡,《闽海鲜蛏》细腻地表现了蛏的鲜活翕张,千姿百态,寓静于动,思乡之情浮现纸上。
2005年12月25日,郑乃珖走完了94年的人生之路。他的人生积淀和学识韬养成就了他的绘画造诣。
蓬莱九鲤
闽海鲜蛏
针鱼
鱼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