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陈浩+张琳
摘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体系最新发展的重点,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力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客户资源、经营业务等方面虽然存在利益冲突,但在资金、信息和技术领域则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之间的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以及演变轨迹,研究不同情形下复制动态系统中的局部均衡点,并从降低合作成本、开创收益增量、协调收益比例这3个角度提出促进双方长期稳定协作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演化博弈;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3-0487-04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新常态下的有力支撑。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节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理念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用“存量式”改革模式,通过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和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 591家,贷款余额9 079亿元。此外,据《中国日报》调查统计,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 171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7 279亿元,其中各项贷款4 635亿元,农户、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92.4%。从总体上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生力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一种将低收入人群、微小型企业考虑在内的金融服务,强调要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广泛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从而改变大规模弱势群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资本的外来性、企业本身的逐利性和农村贷款的高风险性,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目标偏移倾向。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也未能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撤离农村,导致农村综合性金融服务匮乏;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逐步市场化,服务“三农”的力度明显不足;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客户资源有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争夺地盘的现象,影响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各自不可取代的优点,如何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当前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发展普惠金融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条件下,解决好农村金融机构在有效定位、职能分工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1 研究综述
关于普惠金融问题,国内学者从如下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国外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和相关经验的介绍。焦瑾璞阐述了普惠金融的含义和特点,并介绍了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的成绩及相关经验[1];范秀红从成本收益的市场化原则、动态激励的贷款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国外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成因[2]。(2)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王婧等根据中国银行业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3];许英杰等将我国普惠金融实践分为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发展性微型金融阶段、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和创新性互联网金融4个发展阶段,并论述了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3)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谭文培指出,因普惠金融自身的特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此要构建市场、政府、农村社区密切结合,能相互弥补缺陷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5];吴国华认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主战场,提出要投资软硬件基础设施,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机构和客户的金融能力[6]。
当前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包括客户满意、风险问题和运营绩效等方面。丁竹君等指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方面风险以及市场定位偏离政策目标、制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7];谢琳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从经营的安全性来说令人满意,但是在盈利能力、流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8];王芹等采用排序选择模型分别对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就样本而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户满意度不高[9]。
在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大背景下,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探索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将是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运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演化博弈模型,能够研究有限理性约束下双方合作与竞争的策略选择,分析均衡策略、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从而从创新产品、细分业务和明确客户等方面,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提出更有效的促进双方长期协作的政策建议。
2 业务关系与博弈过程分析
2.1 业务关系分析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都以农户或农村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货币信用为主要业务,通过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价值,同时获取利润从而实现可持续经营。但双方也存在着互利协作和同业竞争的关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特定的农村区域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由于特定区域内的客户资源是有限的,必然存在争夺客户资源方面的竞争问题。
双方同时存在合作的可能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客户定位、产品业务方面基本相同,但是在运行模式、风险保障、业务流程和社会形象方面又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是双方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在信息、地域和业务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农村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并且拥有长期的客户群,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赢。新型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良好信誉、资金、技术等支持,扩大影响力。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与新型金融机构共建业务平台,利用其经营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的优势以及信息、渠道等帮助,从而推出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合作方面的问题仍需加强,因此本研究在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基础上,主张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入股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双方共建联合业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实现两者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可以在营运成本、管理、资金等方面向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共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资源,以此扩大其影响力。
2.2 博弈过程分析
假设博弈的参与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均为理性人且都会在给定的条件下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有2个策略选择:协作和竞争。协作是指博弈的参与方对合作的预期收益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承担合作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切割有利益冲突的业务,明确业务分工和经营范围,并且对产品创新予以成本投入。竞争是指博弈的参与方对合作的预期收益持有保守的态度,也就是不能明确合作时的投入与产出,不愿意承担合作所带来的风险,或者对合作的预期收益分配持有争议,从而始终保持着现有的经营状况。因此,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都选择协作策略,那么双方会获得协作收益增量;如果其中有一方选择协作,另一方选择竞争,则协作方会产生损失,竞争方则会产生合作信用和声誉的损失;如果双方都采取竞争策略,则各自保持正常收益。因此,对博弈的参与方而言协作则意味着对投入与收益的权衡。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演化博弈分析
3.1 模型基本假设
(1)假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A)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B)双方均为理性人且都会在给定的条件下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2)A的策略选择集合设定为 S1={协作,竞争};B的策略选择集合设定为 S2={协作,竞争};假设A采取协作的概率为x,则采取竞争策略的概率为1-x;同样,B选择协作的概率为y,则选择竞争的概率为1-y。
(3) R1、R2分别为A、B各自的收益;如果双方就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相互合作,会产生合作收益增量,设收益增量为r,α为A获得收益增量比例,1-α为B获得收益增量的比例;C1、C2分别为A与B在协作时的投入成本;如果一方选择协作策略,另一方选择竞争策略,那么P为对选择竞争策略方的合作信用、声誉的损失。
(4)U、V分别为A、B的收益期望。其中U1为A选择协作的收益期望,U2为A与B选择竞争策略的收益期望;V1为B选择协作的收益期望,V2为B选择竞争策略的收益期望。
根据上文博弈过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可以得出博弈双方收益矩阵(表1)。
3.2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根据上述收益矩阵,A选择“协作”“竞争”2类博弈的收益期望值U1、U2分别为:U1=yra-C1+R1、U2=R1-yP。同理,B选择“协作”“竞争”两类博弈的收益期望值V1、V2 分别为:V1=xr(1-α)+(R2-C2)、V2=R2-xP。演化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往往是长期学习模仿、不断进行策略调整的结果,所以能详细地说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群体竞争和协作过程中随机配对所进行的博弈问题。A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在不同的情况下,将上述2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的复制动态关系和稳定性在以x*=C2 r(1-α)+P、y*=C1 rα+P这2个比例为坐标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3.3 演化均衡渐进稳定性分析
根据Friedman提出的稳定策略验证方法,演化均衡的稳定性可以从该系统的雅克比矩阵(以符号J表示)的局部稳定分析导出。对F(x)、F(y)分别关于x、y求偏导得到系统的雅克比矩阵为:
对于离散动态系统而言,当且仅当满足detJ>0、trJ<0的条件时,相应的均衡点才是ESS稳定。因此,均衡点是否为ESS稳定将取决于rα+P-C1、r(1-α)+P-C2值的正负。下面将分4种不同的情形分别讨论各均衡点稳定性的状态,分别见公式Ⅰ至Ⅳ:
3.4 演化博弈结果分析
(1)在情形Ⅰ、Ⅱ、Ⅲ中,长期演化博弈后系统收敛于(0,0),即如果rα+P也就是说如果博弈主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群体的收益增量rα与合作信用和声誉损失P 之和小于投入成本C1或者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群体的收益增量r(1-α)与合作信用和声誉损失P之和小于投入成本C2时,长期演化博弈后双方都选择(竞争,竞争)策略。
(2)在情形Ⅳ中,由2个不稳定点B、C和1个鞍点O构成的系统收敛于不同策略模式分界线BOC,即当博弈状态位于区域BOCD时,最终演化结果将收敛于稳定策略组合(协作,协作),这是1种博弈双方共赢的理想状态;而当博弈状态位于区域ABOC时,最终的演化结果将收敛于策略组合(竞争,竞争),这是1种最不理想的稳定状态。图中鞍点(x*,y*)的位置需要尽可能靠近相图的左下角,即鞍点随机地、均匀地分布在图2所示的平面ABOC内,从而演化均衡稳定于点(1,1)的概率得以提升。
(3)参数初始值变化及鞍点O(x*,y*)位置的变化将导致演化系统向不同均衡点收敛,如表6所示。
随着C1变小,鞍点O向下移动,系统收敛于稳定点(1,1)的可能性增大;C2变小,鞍点O向左移动,系统收敛于稳定点(1,1)的可能性增大;r变大,鞍点O向左下移动,系统收敛于稳定点(1,1)的可能性增大;P变大,鞍点O向左下移动,系统收敛于稳定点(1,1)的可能性增大。参数α表示新型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协作后获得的收益比例,若双方就收益分配比例不能达成一致,则协作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如果得到与协作程度相对应的收益,则趋向于采取协作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均衡状态取决于双方合作各自投入成本C1和C2、合作信用与声誉损失P、协作的收益增量r及协作的收益分配比例α 。要使两者保持长期协作关系,关键在于减少投入成本,增加合作信用与声誉损失,提升双方协作后的收益以及合理协调收益比例。为了促成双方长期稳定协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立足比较优势,降低合作成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应立足于不同的组织特色和比较优势来开展双方合作,从而降低双方的合作成本C1、C2 。对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区域优势和贴近农户的信息优势,重点为农户、农村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优化担保方式、还款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定期信用风险评估制度和信用循环激励制度。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农村中高端客户提供规模化、产业链的金融服务,采取打包贷款、联合贷款等形式扶植农村特色产业。
(2)开展金融创新,开创收益增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与以农业银行为主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共同推广标准化的保险、理财、担保等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村信贷市场的特点,深入挖掘产业链条、商品流通和服务提供等环节的参与者,利用相互之间的资金、物流和信息挖掘市场机会,设计出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此外,双方应积极推进汇兑结算业务、证券代理业务等多层次的银行代理业务,吸收多元化、高质量的客户群体,从而开创出收益增量r。
(3)协调收益比例,提高合作效率。收益比例α不仅与协作投入有关,还应该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承担的风险相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会面对农村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农业产业的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因此要强化合作所面临的运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理,并根据合作过程中承担的风险确认合作收益比例。应特别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普惠金融的主体和职责以及合作双方的法律地位,制定统一协调的双层监管机制,提高合作信用和声誉P的处罚力度,减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合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使双方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选择合作策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焦瑾璞. 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J]. 中国金融,2014(10):68-70.
[2]范秀红.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实践[J]. 中国金融,2014(22):71-72.
[3]王 婧,胡国晖.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金融论坛,2013(6):31-36.
[4]许英杰,石 颖. 中国普惠金融实践发展、现状及方向[J]. 西南金融,2014(6):28-31.
[5]谭文培. 基于“三位一体”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85-88.
[6]吴国华. 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32-35.
[7]丁竹君,尚 康.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13(9):44-46.
[8]谢 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绩效与发展路径分析[J]. 农村经济,2013(11):51-54.
[9]王 芹,罗剑朝.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473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款农户的数据为例[J]. 农村经济,2014(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