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灵:坚硬与柔软
——评朱以撒的《孟良崮》

2016-05-02 02:38席星荃
文学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仇恨山水心灵

席星荃

关于心灵:坚硬与柔软
——评朱以撒的《孟良崮》

席星荃

《孟良崮》初看是一篇游记,然而读下去,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它不是对山水形胜的摹写与歌吟,而是借了山水的游踪,叙说了其它一些更加深广的内容,使文章有了山水之外的分量。

分量来自山水引出来的关于心灵质地的思考:“当时少年如我,就是沉浸在这些地名里,被厮杀、仇恨充满。”作者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启蒙?”自然了,一说到心灵、精神、理想、生命之类的话题,便会增添几许沉重与深刻。

当然,说心灵谈精神的文章多了去了,究竟有没有分量也得看如何选择切入的角度,也就是说把读者的思考引向何方,切忌空泛之论。朱以撒先生当然懂得,他抓住了一个词语“坚硬”:作者来到了孟良崮,想到了少年时看到的著名红色电影《红日》,其中的战争就发生在阵孟良崮:“《红日》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它很长,也就展开得很充分。孟良崮太坚硬了,里边的仇恨也就太大了。”作者称一座山是坚硬的,给人特别而强烈的感觉。这坚硬不是写物理的山,而是写这座山代表的某种意念。从此,“坚硬”就成为这篇作品的路标。

但作者要说的也不是某一部电影的艺术格调,“那时候这类坚硬的片子实在太多了,而抒情的、委婉的、阴柔的、有情调的片子又不适宜这个时代,也就无法看到。”——不知不觉间,读者被引向一个严肃的、带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的问题——当年电影的价值取向。这取向影响到少年:“在面对屏幕兴奋地大喊大叫的时候,那些仇恨的种子已经落入少年的眸子里、心田里。”这影响有多严重呢?少年接受了这种正统的教育,“渐渐生长起来一种硬性。”对于这硬性的危害,作者分了多个方面来展示。上一段已经简洁地写到少年对校长和老师的揪斗,折磨手法很多,根本不给这些斯文的先生们一点面子。第二段则写对少年自身的戗害:对于自己生命的轻掷浪抛。作者举出了当年的少年英雄刘文学、张高谦之类例子,他们为了阻止阶级敌人偷一把辣椒、一头羊而丢了性命。作者描写了一个生活场面来暗示悲剧的荒谬:“天底下最普通的百姓之一”的二姨与母亲低声讨论刘文学的死值不值得?意见完全一致——根本不值。作者通过这个对话描写,既揭示事情的荒谬,也指出这种强势教育的可怕:“我”太积极了,是少年队的大队学习委员,家庭教育那么无力,她们只能以这种方式对我做出一种暗示。读者由此知道了这是多么可悲而严重的问题。顺着这个话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家庭教育与强势社会教育的矛盾,写母亲千方百计要把“我”拉回正常的人性正道上来的各种努力。由于家教的失效和强势教育的双重原因,心灵变得坚硬的“小将”宋广强在派性斗争中失去了柔嫩的生命。

然后作品回到电影上来,却从相反的侧面来写。电影《英雄虎胆》里的女匪阿兰小姐,本当遭到人们厌恶反而引起热议,“这是感觉上从未有过的颠覆,不产生恨而产生了喜欢。”甚至埋怨末了把她枪毙,阶级觉悟为一个女匪而产生了动摇。顺着这根线,作者一口气写了小和尚与“老虎”的故事、宋美龄与蒋介石的轶事等。作者说:“一个人对于世界、人事的判断,最终还是会依从一个人的本心,那些坚硬的、锐利的、对抗的,会化为绕指之柔。”

作品最后又回到“孟良崮”上来,其实是回到当下的现实中来。作者以一种庆幸的语调,欢快地描述了当下人们在游山玩水时的心情与态度,“闲适的情调占了主要,并不想碰触那些坚硬之物”,坚硬的隐退了,阴柔的升腾了。“盖住了曾经的坚硬。”

这篇作品突破了游记的程式,充分展开历史内容,给有经验的人许多联想和回忆,涉及了很多与心灵和精神相关的领域,除了关于心灵质地的思考,还有关于生命、电影、家教与社会教育,甚至游戏的探讨。凡此种种,即关乎个人,更关乎社会的健康、和谐与安宁。我稍感不满足的是,作者没有指出,在当下,使少年心灵变得“坚硬”的影视、图画与书籍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只是形式有了变化而已。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仇恨山水心灵
美国仇恨犯罪数量创新高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别用你的爱,去喂大了仇恨
《山水》
记住这张仇恨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