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太行老区闪光
——山西省晋城市关工委引领农村青年扶贫攻坚纪实

2016-05-02 01:40王家俊刘高潮
中国火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晋城市人均收入养蜂

王家俊 刘高潮

让青春在太行老区闪光
——山西省晋城市关工委引领农村青年扶贫攻坚纪实

王家俊 刘高潮

巍巍太行山,扶贫主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山西省晋城市,6个县市区中就有2个是省里确认的贫困县。目前仍有20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8.45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晋城市各级关工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引领农村青年发扬“太行精神”,勇当攻坚拔寨先锋,让青春在太行山上闪光,续写红色老区精准脱贫新篇章。

借羊扶贫,互助脱贫辟蹊径

“七一”前夕在陵川县古郊乡,当地3个贫困户说,多亏了“青年羊倌”郎少军借羊帮扶,他们才断了穷根脱了贫。今年23岁的郎少军父母残疾,为供弟弟上学,他上了两年小学就放弃学业帮父亲养羊,2010年买了120只母羊,2012年繁殖到378只,收入114600元。62岁的陈有富年收入不足3000元,想养羊没本钱,郎少军就把自己的87只羊借给他养,约定两年后还本,每100只羊年底多还4只作为利息。而今,陈有富不仅还了本息,年收入也达3万元以上。村里另一个贫困户董春平也于2013年向郎少军借了115只羊,如今除还了本,还存栏母羊160只,年均收入4万元。借羊扶贫带动了该乡养羊业发展,全乡有116户靠养羊脱了贫。

2005年,晋城市关工委提出了“两只羊”扶贫助学的点子:“借”给贫困家庭两只怀了胎的优种母羊,一年半后,贫困家庭从羊群中选两只母羊还回去,再送到下一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晋城市关工委实施的“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已滚动发展到25800多只,价值1290多万元。2260多名寒门学子受益于这一工程,2040多户特困家庭拔掉穷根,走上致富路。受助学生家庭靠“两只羊”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借羊扶贫,既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让贫困家庭脱了贫,这一方法在全国关工委系统内迅速推广,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帮带扶贫,千只鸡鸣脱贫曲

从一个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户,到人均收入14000元的小康户,沁水县十里乡庄坡村村民郭软祥靠散养的1000只土鸡脱了贫。“千只鸡”精准扶贫,是晋城市关工委和沁水县关工委青年致富带头人贾承斌实施的一项富民工程。在他的帮扶下,7户贫困户靠养鸡变成了富裕户。

作为市县两级关工委树立的青年创业典型,在外创业的贾承斌早有帮助贫困乡亲脱贫致富的打算。为了给大家做示范,他买了3000只种鸡搞实验,成功后于2015年选择本地7户贫困户作为扶助对象,为他们提供鸡苗和技术指导,让每个贫困户一年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

为实施自己的扶贫目标,他一方面抓鸡蛋标准化生产,以质量拓销路,一方面抓品牌宣传,投入20多万元资金做广告。让山旮旯的老草鸡产出了金蛋蛋,土公鸡变成了金凤凰。

下一步,他计划在十里乡推广“十村百户千只鸡”扶贫工程。利用好32万亩林地,转化3万亩玉米,力争3年内在全乡10个贫困村扶持100个贫困户,达到户养千只鸡,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雇佣扶贫,栽培半夏富乡邻

34岁的郭素丽是陵川县参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社长。这个生长在“中药材种植之乡”的女强人,推销过保险、卖过化妆品,在药材公司打过工。当她看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大但效益低,贫困户脱贫难的情况后,于2014年联合当地4个农民注册成立了陵川县参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雇佣了4个特困户为长期工,20个一般贫困户为季节工,在平城镇下川村流转了280亩土地试种旱半夏等本地没种过的中药材。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技术,第一年亏损20多万元。但为了这些合作社雇佣的贫困户能有稳定的收入,她第二年继续试验,带着技术员到省农科院、山东省菏泽半夏研究所去学习取经,靠科技换来了好效益,20亩旱半夏当年就卖了70多万元。东街村的郭德胜今年62岁,由于年老体弱种地没收入,打工没人要,老两口没有经济来源,自从去年加入郭素丽的合作社后,年收入达24000元。

产业扶贫,丝连万家摘穷帽

下交村佳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延丹说,他们缫丝厂有在册职工220人,贫困户占到95%。一本调查表清楚地标注着192名贫困职工的收入对比:进厂前,家庭人均收入全在2000元以下,现在人均收入高的达到10000多元,低的也在4300元以上。笔者在车间随机采访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叫原林梅,家在河北镇向阳村。丈夫因脑出血成了残疾人,两个孩子分别上大学和高中,前几年全家人主要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自从缫丝厂优先接收她进厂当工人后,她的年收入达17800多元。

延丹毕业于焦作师范大学, 5年前,她辞掉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帮助母亲投资2000万元在贫困面大的河北镇下交村办缫丝厂。这里的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贫困户和残疾人出不去,延丹招工主要向这部分人倾斜,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而今,延丹的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蚕茧200万公斤,缫丝70余吨,创产值1.8亿元,上缴国家税利1800多万元,拉动了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缫丝连着千家万户,产业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生态扶贫,蜂舞老区筑梦甜

泽州县犁川镇下犁川村有个山里泉蜜蜂园,是大学生陈向明创办的。这个30岁的小伙曾获得中国优秀蜂农、晋城市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荣誉,他摸索的生态养蜂扶贫法,使228个贫困户靠养蜂这项甜蜜事业过上了甜蜜的小康生活。陈三庭老两口,过去种2亩地,每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自从加入陈向明的合作社后,养了80箱蜂,年收入4万多元。陈三庭深有感触地说,养蜂是个生态扶贫的好产业,不占地不施肥,贫困户入了社就能享受“一高一低三无偿”(即蜂蜜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购买的蜂具、蜂药低于市场价,免费享受养蜂技术培训指导、免费订阅养蜂技术资料和书籍、免费获得合作社提供的3只蜂王)政策。今年陈向明又承担起2个贫困乡镇40个贫困户的养蜂扶贫任务。陈向明说,只要山区贫困乡亲能尽快脱了贫,个人觉得值!

2005年,陈向明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创业。这个出生于养蜂世家的年轻人,为了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养蜂户去外地有合作社的地方参观学习,联合5户蜂农出资注册了山里泉蜂业专业合作社,并建章立制,为社员提供生产服务及技术指导,做到统一供蜂种、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过几年发展,养蜂社员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28户,收入比原来提高了70%,人均收入从7000元提高到1.2万元,蜜蜂发展到了1.2万多箱,生产的蜂产品已取得QS生产许可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不仅在本地市场热销,还销售到了太原、北京、四川等地。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陈向明目前又投资500万元,注册了新公司,进行蜂产品的深加工,力争把产品打向国际市场。

电商扶贫:“互联网+”架金桥

电商扶贫是老区脱贫攻坚的新契机。陵川县29岁的大学生赵婷在太行山区的小县城搞电商扶贫,让贫困县的100多户贫困户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42岁的农妇张红芳家在六泉乡浙水村,3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爱人患心脏病,原来家庭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赵婷的公司招聘扶贫对象加工头饰、胸针、挂件等小商品,她就来到公司报名,现在每月收入1700元左右,公司还救助了5000元,解决了3个孩子上学的费用。

大学生赵婷在小县城搞电商扶贫

赵婷创建的陵川摩卡饰界饰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开通阿里巴巴直营店2个,有淘宝合作网店10家,安置扶贫对象100余人,其中90人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家妇女。赵婷把这些扛锄头的青年培养成会设计、能加工、靠电商销售的新型产业工人。生产的发夹、胸针、项链、耳环、手链、项链等产品打入了欧美、中东及东南亚市场,日发货量达400单,年销售额600多万元。100多名贫困户靠电商实现了稳定脱贫、恒久脱贫。与赵婷一样,晋城市目前还有158个青年利用互联网销售本地农副产品,电商已成为扶贫脱贫新举措。

技能扶贫:核桃保姆走太行

53岁的郑书庆是阳城县凤城镇蒿峪村人,原来在村办煤矿打工,一次事故致右眼失明,伤残等级鉴定为3级。煤矿关闭后,没有了收入,全家种3亩小麦1亩核桃,年人均收入才300多元。听说邻村町店镇柴凹村五龙沟的大学生焦楠成立了一个核桃修剪队,专门为贫困户传授技术,就报了名。令他没想到的是,焦楠没有嫌弃他是个残疾人,还安排他和其他4个青年农民去北京学习,帮他成了管理核桃的土专家,凭一把剪刀一年收入26000多元。

与郑书庆一样,当地有30名老弱病残的贫困村民在焦楠成立的山西绿之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学到了修剪果树的一技之长,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焦楠的目标是吸纳更多的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管好晋城市的27万亩核桃园。

创业扶贫:博士家政促就业

晋城市城区35岁的女博士王妍创办的九维家政解决了6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让60多个家庭脱了贫。

来自大箕镇小箕村的农妇刘金梅自幼家庭困难,小学一年级没有上完就辍学了,因为文化程度低,到城里打工没有企业愿意收,只好在家种地,但因人多地少,土地瘠薄,全家人均收入还不到1500元。九维公司招聘家政清洁工时,王博士并没有嫌弃她,还在空闲时间教她学文化。刘金梅现在已成为一名家政骨干,年收入30000多元。说起“王博士管家”,泽州县山河镇追山村的谢晋香热泪盈眶,她公婆患癌症,丈夫心脏病,全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肩上。家人看病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正在她走投无路时,九维家政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每月3000元的稳定收入让全家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去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个走出过国门的女博士,放着外企高薪职位不做,却要回来搞家政服务,开始,人们怎么也想不通。王妍却认为,边远山区农民贫困的原因除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之外,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不多、就业渠道不宽是更重要的原因。2013年,她主动找到市区关工委请求创建咨询服务公司。2015年,山西王博士管家家政服务公司——九维管家正式开张营业,她用知识武装职工,线上订单,线下服务,已服务客户1000余家,同时开展了免费送孝心活动,解决了身边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日常生活问题。

创新扶贫:月嫂居家顶梁柱

“我叫景爱年,今年52岁,来自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前几年丈夫因患肝病去世,儿子在外地打工上学。种地收入低,经济没来源,生活无保障。一年前,晋城市第一家月子中心招聘月嫂,我就报了个名,董事长陈雨露了解到我的实际情况后,立即安排我培训实习,很快就上了岗,现在年收入36000多元。从一个生活没着落的穷寡妇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好月嫂。”陈雨露已培训出像景爱年一样的月嫂80多名,高的月收入5000多元,低的也在3000元左右。

32岁的陈雨露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后,当过医生、干过护士,也开过家政公司,搞过培训。两年前,她把办月子中心的想法向关工委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市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并命名其为青年创业扶贫就业基地。陈雨露告诉我们,创办月子中心既可满足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安排农村贫困妇女创业增收。她创办的月子中心已安排了全市6个县市区贫困乡村的28名中年妇女就业,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文化扶贫:布贴丝绣拓富路

高平市陈区镇魏庄村35岁的赵翠林,自幼跟随爱好刺绣的母亲和村上能画会绣的老妪学习绘画和刺绣,19岁只身到开封学汴绣,制作的刺绣披肩出口欧洲。她也成为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创办的高平凤林刺绣厂传承的“民间秀活·高平秀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翠林巧借魏庄村老祖宗传下来的绣活和布贴手艺,带领村里的农家女把家里的边角废布料,制作成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远销欧美,以刺绣助推扶贫,用文化产业撬动了全村的脱贫工作。

在高平市陈区镇养心湖中的一座三层小楼上,30多名来自魏庄村的绣女在四面环水的绣坊做着绣活。一位叫牛先玲的绣女格外用心,她家是村上今年唯一的建档贫困户。自打与赵翠林学刺绣后,她年收入8000多元。与牛先玲一样,魏庄村大部分贫困户,靠绣活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有了指望。全村有30名身有残疾因病致贫的家庭妇女农忙干农活,农闲做秀活,人均收入7000多元,还有16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按订单计件,坐在自家炕头就能做手工挣钱。

猜你喜欢
晋城市人均收入养蜂
养蜂振兴待后生—拜读张莉代表建议有感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暨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会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AHP分析的晋城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招商引才 合作互赢
韩明年人均收入有望破三万美元
研究生全面收费背景下应届生考研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