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摘 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经常受到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个别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始终处于低级水平,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目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粗心大意对计算造成的影响。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太具体,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征,所以在抄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往往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2)思维定势对计算的影响。思维定势常使学生按“常规”去计算,而产生“累积性”的错误。如在计算接近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练习题时,在17+99,45+198中间夹一道题78+101,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把78+101变成78+100-1来计算,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3)假象迷惑对计算的影响。有些情况是学生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导致在运用简便方法运算时出现错误。如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时,39.56-(11.8+9.56)可以简化为(30+9.56)-(11.8+9.56)=30-11.8 ;而如果出现类似39.56-(11.8-9.56)就不可再运用简算的方法了,因为去掉括号后算式变为39.56-11.8+9.56,计算结果当然就不正确了。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1.灵活应对,激发计算兴趣
(1)强化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探究的动力,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前提。因而在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享受计算,乐于计算。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口算、笔算和借助辅助工具计算的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成绩。
(2)丰富训练形式,激发兴趣。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加强计算练习训练,比如速算、心算、口算等;不时变化训练形式,使枯燥的计算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3)及时评价,激发计算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书写情况、整洁情况等,写下简洁、明了的鼓励性批语。例如“你的作业有进步”“你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你的作业,老师批改时是一种享受”“你真棒”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使他们从这些评语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自信心,走向成功。
2.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不喜欢打草稿,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或嫌麻烦,就省掉了打草稿的过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专门的草稿本,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督促学生认真打草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打草稿这一良好习惯。
(2)要培养学生做完作业检查、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做计算题的检查方法是:一是检查题抄,二是检查竖式,三是检查答案。
(3)要在错误中反思,提高计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并且改正错误。通过训练反思,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乘法口诀表记忆不熟练、进位问题、小数点问题等,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把错误的地方指出来,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题记录下来,再把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多练一练,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以防计算时出现类似情况。
参考文献:
[1]汤兴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2]陆启威.实施科学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 (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