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封锁造成封闭,也带来商机。
根据地与敌占区物品互缺,价格猛涨,差价巨大,这反而刺激了不少商人的投机欲望,在根据地周围的村镇里建立了更为秘密的货栈。只是交易的不是钱和货,而是以货易货。
边区政府派几个得力干部分任八路军商贸办事处主任,分别驻在周围的几个集镇上,与各方商人秘密联系,从武安阳邑、山西潞城、河南安阳等敌占区或边沿区,贩运粮食、棉花、布匹、咸盐、药品、香烟、煤油、犁铧、颜料等。同时,向外地推销本地出产的花椒、核桃、柿饼、黑枣、中药及其他山货……
双方商量后,约定交易地点。
交易地点一般在封锁线附近,时间大致在黎明时。双方挥动火光,或假装几声鸡叫。确定暗号后,八路军架好机枪,骡子脚上捆上棉布,车轴上抹上蓖麻油,头上去掉白毛巾,光着脚,快快交换……
最主要的是棉花。
没有棉花,就没有布匹,就没有军衣,就无衣越冬。
太行深山区,由于地高、天寒,不适合种植棉花。
除组织地下商人秘密贩运之外,边区政府还组织大量的小商小贩到东部平原,利用晚上,利用亲戚、朋友关系,走家串户,用自己的山货、中药、小米和玉茭面换取棉花。
大批雪白雪白的棉花,纷纷向着太行山里跑去。
但,有了棉花,又没有纺织技术。
因为缺少棉花,太行山里的妇女普遍不会纺线,只会捻线。有一个谚语:“涉县婆娘不干活,胳肢窝夹着个捻线驼,走一走,驼一驼。”这样的捻线效率极低,仅用于缝衣被、织腰带和绑腿带之用。
怎么办?
边区政府号召,提供棉花,劝民纺织,纺一斤棉花得二斤小米。
一时间,从东部县嫁来的或逃荒要饭在山区落户的媳妇们便成了香饽饽。村里敲锣打鼓送红花,请她们教授技术。涉县的城里村妇女梁秀英,娘家在东部成安县,从小就是纺织能手,家中有一架破纺车。村公所就鼓励她坐在街头现场表演,一个人与5个本地捻线能手比赛。不到半个小时,梁秀英就纺了5个花卷,而当地5个妇女连一个花卷还没捻完。
男人席地而坐,纺花织布,这无论如何是要让人耻笑的。但更乐村村民赵九洲,却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学习纺织技术了。赵心灵手巧,学会后又教会全家。不长时间,他家纺织挣来的小米,除自家食用外,还买了5亩地。
霎时间,赵九洲成为边区的名人。
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们都摇起了纺车。
风潮大起,风气大变,不长时间,纺妇满太行,人人变成了能手。开始每人每天只能纺二三两棉,不长时间就能纺五六两,两个月后,就能日纺一斤了。
……
1943年的冬天,虽然大雪封山,天寒地冻,但太行山的农村里却格外有生气,不论白天黑夜,时时处处都能听到“嗡嗡”的纺车声。
纺织工具少,人歇机不歇,长夜线不断,一灯如豆到天明。
“嗡嗡”纺车声,响彻太行山。
不到一年时间,涉县95%的妇女学会了纺织,达29750人,纺棉35万斤,织布36万平方尺。
(摘自《燕赵都市报》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