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时打仗,似乎很喜欢用火攻。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对了,还有火烧连营。两军交战,一方借助水火二君,以巧制敌,当然便宜。真要是得手了,对方弄不好就全军覆没。
当然,真实的战争,有没有那么多的火攻,值得怀疑。放火烧人这事,得有引火之物。或者放火者自带,或者对方就有,或者周围环境里有。藤甲军这样的事,就算是真的,也只是特例。秋冬季节草木干燥,如果大军驻扎在树林之中,人家放火,当然就着了道了。但是,这样的好事一般不容易实现,因为你能想到,对方也能想到,行军扎营预先就提防了。只消把营盘周围的草木清理干净,一般火就烧不进去了。如果放火者自带燃火物,今天最好的是煤油,但古代没这东西,无非是硝石火药和一般的食用油。又没有特别多的人或者工具,所带有限,造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战国时,田单使用火牛阵,在牛角上绑火把,尾巴上燃火,放出去冲击敌阵。听起来很令人振奋,但真的实行起来,其实未必就灵验。你怎么能保证那牛一定往前冲,不四处乱跑呢?真的要在牛尾巴上点火,疼痛难忍的牛肯定疯了似的乱跑。掉过头来,冲向自己人也未可知也。
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直系军阀和冯玉祥的国民军打了起来。围困天津的国民军久攻不下,想起了火牛阵这回事。找不到那么多的牛,就用山羊代替。结果疼极了的山羊四处疯跑,最后倒是“皆大欢喜”,对阵双方的将士们都在大吃羊肉。
古人的火攻原本就是一点点的战斗助力,后来却变成好看煞人的戏剧性故事。看了故事,哈哈一笑也就结了,但后人,尤其是军人,每每当真。一当真,就出笑话了。
鸦片战争的时候,跟英军对阵的前线,无论广州还是浙江,中国军队都采用过火攻之术。当年传说赤壁之战的火攻,是一群船上装满了硝石火药之类的引火之物,借假投降冲入被铁链连锁的敌船中,这才烧了起来。三国时期的战船都是木制的,外面涂了桐油,易燃。但是,鸦片战争中跟中国军队对垒的英国战舰,虽说多数是木制的,但都包了铁皮,不大容易烧着。而中国人的火攻就是弄一些木筏子,堆上柴火,先点着了,然后顺流往下放,指望把敌船烧毁。英军见了这样的火攻,有的干脆不理,有的派一只小船,用抓钩把着火的木筏子一拨,就都溜到别处去了。
无论做什么,斗智不斗力,是国人的传统。打仗也是这样的。蛮打的人,即使打赢了,人家也不佩服。佩服的,就是传说中诸葛亮这种,四两拨千斤,用巧力和智谋战胜对手。但奇怪的是,这样的谋略放在中国的内战上,也许还可以用用,碰到洋人就不怎么灵了。人家就是按照他们军事学的教科书的方法打仗,一板一眼——两军对阵,先用炮火覆盖,然后步兵包抄。人家的战舰,动辄几十、上百门大炮一次齐射,我们的水师兵船,就只有下沉的份儿,我们的炮台也只好失守了。费尽心思想出来的火攻,用了只当扯淡,供人一笑。
不在军器上下功夫,不在训练上想办法,一味玩中国谋略,碰上洋鬼子,最终只能见鬼。
(摘自“新浪历史” 图/胡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