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

2016-04-29 21:57
特别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际饭店体委闯关东

去北京发展叫做北漂,北漂的“漂”很传神,虽然在北京三五年了,却一直像漂着一般,沉不下去,融入不进北京文化民生。道理也简单,北京本是皇城根,要沉入皇城根谈何容易?

漂专属于北京,就像“闯”专属于关东,叫做闯关东;还有另外的固定搭配: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需要勇气,走西口需要毅力——除了牛和驴,黄土高坡就再也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下南洋是因为无奈,要去异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管是漂,还是闯,还是走,还是下,都是一个不容易去而又只能去的地方。

在上海的非上海籍男女,人数上恐怕不亚于北京,立志要在上海谈婚论嫁养儿育女的非上海籍男女每年还在递增。

没有叫做“海漂”的,虽然上海还带着一个“海”,更不是闯上海、走上海、下上海。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涵盖非上海籍男女涌入上海的潮流,却有一个一致性的称谓,面向所有在上海生活的非上海籍男女: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不是漂出来,也不是靠闯,靠走,靠下,而是靠做,做人。在上海是要学会做人的。20世纪50年代之前,外地人到上海是“学生意”,学的也就是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想的也就是做一个上海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外地人到上海不再是“学生意”,却还是在潜意识中,以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在北京只要讲普通话就行,在上海,虽然普通话在许多新型公司简直就已经取代了上海话,但是会不会讲上海话,乃至会不会讲屏蔽了乡音的上海话,将永远是一个问题。所以,类比于漂,闯,走,下,在上海,做,或者说是学,是最重要的事情。

做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所谓上海人,是经历了上海昨天活法的人,而不是乘几个小时飞机空运到上海的人。经历过了上海的昨天,做的就是上海人,没有经历过上海的昨天,做得可以像上海人,却不是上海人。

有一位年轻记者,也是新上海人,有一次奉命采访国家体委前主任徐寅生。徐寅生约小记者到上海体委见面,小记者不知道体委在哪里,徐寅生告知就在国际饭店旁边,小记者又问,国际饭店在哪里?徐寅生几乎错愕:你不知道国际饭店?就在大光明旁边,你也不知道?小记者在电话那一头的错愕表情,徐寅生是看不到的。一个新上海人可以对新天地耳熟能详,可以对恒隆了如指掌,但是对着一个城市的细节,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深入其中的。

“做上海人”是令人向往的,如今的上海人的祖父祖母辈,绝大多数也是从小背井离乡,到上海“学生意”,做一个上海人,这与前几年申请蓝印户口的非上海籍人非常相似。北漂最重要的是要有车,车是最适合漂的交通工具;做上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房,上海人要买房,新上海人更要买房,没有自己的房,新上海人就一直“新”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海的房价一路攀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摘自“马尚龙新浪博客” 图/矢风)

猜你喜欢
国际饭店体委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我们的 『付副体委』
难以磨灭的记忆 挥之不去的情结
—— 国际饭店的轶人轶事
迷人体委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国际饭店,观察中国开放史的另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