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特意找了一个破碗盛满饭,然后在上边插上香,放到灵前。问其缘由,父亲说,这是为了让祖母明白,这个碗永远都不用了,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了。
一只碗,就这样成了送行的最佳道具。比起悲凉的唢呐,我觉得一只碗,更温暖些,更能慰藉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
祖母走的时候整整90岁,属于喜丧。在我们这里有一种习俗,人们喜欢在喜丧上偷碗。据说那样可以带来“寿气”,让带碗走的人也长命百岁。当然,最好是百岁老人的喜丧,但我们这里很少有人活那么大岁数,祖母的90岁,已不多见。喜丧后,碗被偷走很多,害得我们有一段时间无碗可用。
小时候因为碗,没少在饭桌上“受虐”。要么是敲打碗的边沿儿,被父亲拿筷子抽打了手背,父亲说只有乞丐讨食的时候才会这样做;要么是吃完饭把碗扣过去,挨了父亲一顿训斥:只有死了的人不用碗了才把碗扣上。当时只觉得这说法有些怕人,现在想想,饭碗扣上,如同一座小坟丘,真的不是很吉利。
“那么扣肉呢?你还不是照样吃得满嘴淌油!”如果换了现在,我定用此来顶迷信父亲的嘴。
祖母走了,祖母的饭碗倒是可以扣上了,一起扣上的还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唠唠叨叨。
我们敬畏饭碗,因为它是我们生命最直接的表达。人要活着,果腹为先,吃不饱肚子,其他什么都得靠边站。
大年夜,打碎了碗,母亲赶紧过来拍拍惊吓中的我,嘴里念叨着“宝儿不怕,碎碎(岁岁)平安”;结拜后的兄弟大口喝完一碗酒,然后摔碎,这是既已结拜永不反悔之意;现如今,就连安身立命的工作也被以饭碗来划分级别:金饭碗,银饭碗,铜饭碗,铁饭碗,泥饭碗……一切都以“吃饭”为根本;连一句广告语“快到碗里来”,都成了热度极高的网络用语。这碗,真的是无时无刻不与人息息相关啊!
有这么一个稍有些“荤”的段子:古时候一土豪的漂亮女仆摔碎一碗,主欲惩罚,仆下跪,乳微露,主性起,携至厢房了却好事,不予追究,并赐钱十文。哪想,次日女仆又叫醒午睡的主,告又碎一碗,主又成全她,再赐钱十文。此后碗常碎,并求主严罚,有时一日碎三碗,主年事已高,难以招架,遂将家里的碗碟全部换成铁的,并下令该女仆从此不用工作,薪饷照发,偶还有小费相送。“铁饭碗”由此得名。此乃笑谈,却也可以看作是对当下人们过度热衷于各种“饭碗”的一种讽刺吧。
诗人张绍民说,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它一翻身,就成了坟。
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多么形象。一个人的生和死,通过一个饭碗,就可以如此清楚地表达!
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碗,是儿时的玩伴,长大后不发一言默默陪伴的挚友,衰老后的念想,死后的坟,一生蜷缩在里面找食和取暖的窝。
不管是你吃饭用的饭碗,还是你工作的饭碗,都请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吧,敬畏饭碗,就是敬畏自己的良心。
(摘自《无锡日报》 图/胡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