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敢为人先,延续百年的商业精神

2016-04-29 03:33马静静
茶道 2016年4期
关键词:岩茶制茶武夷山

马静静

1644年,黄氏先祖在武夷山水帘洞“瑞泉岩”下研制武夷岩茶,此地处于阳崖阴林,环境宜人,一旁更有润养茶叶的泉水环绕,于是黄氏先祖便将茶叶商号命名为“瑞泉”。

“瑞泉”商号一直靠着祖先超前的经商意识代代传承,但是再夯实的基础也抵挡不了战争的残酷,清末开始,“瑞泉”就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瑞泉”的商号虽一度没落,但是“瑞泉”世代传承的经商意识却在子孙的血脉中延续下来。

老喜公

1889年,黄氏家族第十代子孙黄瑞喜出生,活到92岁高龄,因高超的制茶技艺和高尚的人格备受乡亲尊重,大家尊称“老喜公”。

老喜公年轻时做茶农就跟别人不同,那时,通常茶农辛苦做完一季茶就会想着好好休息一下,而每次他做完茶,都会到各处的茶行走走,了解茶行的动向。他主要了解的是茶行是否还需要茶叶原料,他便凭着自己对茶山的了解,帮忙采购一些,靠着自己的肩膀,有时候一斤赚一毛钱,一百斤就可以赚十块钱,每年都可以为家里添点收入。有趣的是,在那个惯于划分个人“成分”的时代,他还因这种赚钱的方式被政府定眭为肩挑小贩,介于富农和茶农之间。

老喜公后来曾在武夷山每个大茶厂都当过茶师傅,他对人对事一直都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即使再多人夸他制茶技艺高超,他还是会不断地向周围的人请教;而当有人在背后非议他时,他也能泰然处之,在他看来,如果遭人非议的事情有道理,他会虚心接受改之,如果非议的事情不对,也不用放在心上,更不必与跟他人争执什么。

而老喜公让后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典故就是他曾为天心永乐禅寺做过大红袍母树茶叶,当时做茶的青间还有门卫持枪把守,连亲人都不让接近青间,可见母树大红袍的珍贵程度,后代为自己的先辈能够参与其间感到骄傲。而对自己的孩子,老喜公的教育理念是:对孩子寄予厚望,但是从不多说什么,凡是他都让子女自己多尝试。

老喜公共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最小的儿子黄贤义出生时,老喜公已经60岁了,黄贤义回忆道:“‘瑞泉这个祖上的老字号,父亲在世时就一直心心念念着想恢复起来,所以到70年代末期,经济体制有所松动之时,我们便开始在水帘洞挂‘瑞泉牌卖茶了。直到1982年,政府体制改革日渐明朗,借计划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之机,我才把祖上的老字号彻底恢复起来了,在武夷山,我父辈和我们两代人,在水帘洞老茶厂生活了80多年,从自己种茶,到自己挂牌卖茶,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一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榜样。”

30块钱起家

上世纪70年代末,黄贤义和家人商量后,便向亲友借了30块钱,购置了生意需要的杯碗壶碟、茶桌等一系列用品,与家人一起风风火火地做起了5分钱一杯的凉茶生意,当时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不少,特别以广东、香港人居多,往往喝完还会再带点回去,一来二往,也让黄贤义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2年至1993年期间,武夷山的茶叶市场还未见雏形,量大的茶叶还是要靠商家收购,黄贤义便将第一桶金投入到山上开荒种茶,当时的产量便有200~300多斤茶。1993年后,黄贤义便自己开始陆续对外开拓客户,推广自己的茶。而他的大儿子也在他的鼓励下,于2000年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将家族事业有力地推向了更高的平台。

黄贤义是“瑞泉”的第十一代传人,他10岁开始做茶,50多年制茶经历让他对茶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厚感情,他一直强调要做品质稳定而富有个性的传统手工茶。在他看来,时下流行的机械制茶不适用于做正岩的茶,因为不足以凸显山场的个性;而品质的稳定就是黄贤义常年对山场、工艺的严格把控的结果,他说道,我们一个山场如果只有30斤的茶,我们就只卖30斤,经销商再怎么要求,我们都不会多出来一斤。2012年由于天气反常为制作带来极大难度,也造成了品质和往年落差较大,所以那一整年的茶我们都压下来了,我们要以客户的利益至上,品质不好的茶卖的越多,就越有损“瑞泉”的口碑,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秉承了父亲开明的做法,对三个孩子也以鼓励为主,孩子有任何想法,他都鼓励孩子勇往直前,跌倒了懂得重新站起来就好。所以,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上,当长子黄圣辉在海外开拓市场成功赚回自己的第一桶金时,他就开始渐渐将家族企业的“帅”印交到他手上;而茶叶品质的把控权,他也逐步移交到二儿子黄圣亮手上,提到自己如何传授孩子制茶理念时,他爽朗地笑起来:“你们年轻人的想法跟我们这代人差很多,总想求新求变,一开始我教这个,他总想试试那个,我都让他们去尝试,能试出更好的效果,我们乐见其成,如果不行,多走走弯路也是好的。”另外,老三黄圣强性格活泼外向,也逐步在拓展企业业务和料理企业财务方面崭露头角。

如今,在制茶方面,黄贤义只有在黄圣亮偶尔出现状况的时候才出手指导,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他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黄圣辉在跟全国经销商沟通到茶叶的相关话题时,很多深度的茶叶问题他都会将父亲请出来,因为只有黄贤义能够结合丰富的实际情况,将问题解释得更生动明了,往往也让更让人心服口服。所以,经过这些年的沟通与合作,很多经销商对“瑞泉”的茶叶品质都不存在任何疑点,后来几乎不用试茶就直接下单,而他们每年还从各地赶来武夷山的原因,更多是为了来跟黄家的父子们见个面,叙叙旧。

善缘与商机

黄圣辉在正式接触家族事业前曾做过几年天心永乐禅寺的俗家弟子,多年佛前的修行,让他将自己对佛理的深刻领悟也融入到日后的经商之道中,让他更明白世间“施”与“得”的关系,所以他总是乐于先将自己的好茶送给刚结识的朋友分享,即使那个人不会回头买茶,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播散出去的善缘,都会结出一定的善果。

2000年,黄圣辉在马来西亚万佛寺方丈文通法师的帮助下,背着30公斤茶前往马来西亚,并在那里结识了马来西亚著名的紫藤茶业的老总,卖给他20公斤茶叶,不仅为自己的收获了“第一桶金”,也因此结下了善缘,为后来“瑞泉”进入东南亚高端茶叶市场埋下伏笔。同年,黄圣辉正式成立瑞泉茶业公司,以文化为载体,将瑞泉的发展推向全新的平台。endprint

2006年,黄圣辉用全部家当从一个台湾人手里盘下了现在武夷山景区内的一块地,并用三年多的时间准备,2010动工打造了如今的“瑞泉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博物馆”,正式开启文化塑品牌的道路。对于黄圣辉的最初的做法,黄贤义是有犹豫的,但是既然选择将企业放手给儿子打理,他最终坚定地支持儿子。一开始,黄圣辉很多超前的经营理念为他带了极大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他一路播撒的善缘也渐渐得到了回馈,很多客户都出手相助。皇天不负有心人,事实证明,黄圣辉的超前理念是对的,博物馆的创建不仅将岩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及制作器具真实呈现,为“瑞泉”带来无限商机,还为武夷岩茶的文化传播搭建了一个与世界各地友人进行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

黄圣辉超前的经商意识还体现在他对老茶的储存上。从2003年开始,他便有计划地进行存茶,每年存5000罐,每罐100克,接近当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他也早早就开始收集了很多与茶相关的老物件,一早便为自己的博物馆开始淘宝。如今,随着博物馆的广为人知,当初物美价廉的老物件,如今也已身价倍增变为老宝物,而随着岩茶老茶品质被市场的逐步认可,当初屯的老茶也水涨船高,成为“瑞泉”的镇馆之宝。

为了让家族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黄圣辉也在公司成立之初,也率先提出实施股份制改革,一家人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圆桌会议,相互理解兄弟间很快达成共识,把股份落实清楚,实行了企业的快速转型。黄家父子间的谦恭友爱和对企业共同的超前意识在武夷山当地也备受称颂,天心村很多茶企也渐渐向他们学习改革,步入股份制企业的新行列。

如今,“瑞泉”在黄圣辉的带领下,将“精行俭德,淡泊名利,厚德载物”定义为企业的文化精神,也将企业发展为集茶园栽培管理、精制加工、茶文化观光旅游及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复合型企业。

可以说,这一代的黄氏兄弟通过团结互助,共同用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胆识为“瑞泉”打开了新局面,他们不仅为自己创造了个人价值,也让世人相信,只要“瑞泉”人的精神不变,“瑞泉”这个百年老字号就会世代延续下去。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黄贤义打趣他和黄圣辉两代人,一代是靠30块钱起家,一代是靠30斤茶叶起家,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力做多少事,希望后代子孙在更好的平台上努力出新的高度。让我们备受感动的是,在接受完我们的采访后,黄贤义还特别向我们提出希望,希望我们多关注一些武夷山目前比较贫困的高山茶区,由于交通不便和当地茶农的经营意识薄弱,很多好茶都被埋没了,他说下次来武夷山,他老人家可以亲自带我们去考察一些贫困的茶区。

所以,我们在想,一个企业真正得以延续数百年的原因,不仅是靠那代代相承的“敢为人先”的超前经商意识或其它,更是他们明白世间万物,有舍才有得……endprint

猜你喜欢
岩茶制茶武夷山
武夷岩茶
举办镇巴手工制茶比赛刍议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的岩茶挂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价岩茶”折射茶业乱象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基于ADAMS的制茶三自由度振动筛设计
小品种,不寂寞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谈谈茶树引种与适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