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与艾滋纠结
据《健康报》报道,2013年9月8日,因使用“0号胶囊”导致心肺衰竭,年仅21岁的小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2014年,《济南时报》报道,山东济南破获男同聚众吸毒案,9人感染艾滋病;2015年6月,安徽一男性同性恋者因聚众淫乱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浙江杭州江干区检察院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如今,男男同性性行为已成为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年轻男性之间。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五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主要是通过男性同性性传播,占82%。
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使用新型毒品的现象正在蔓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吸食新型毒品者更容易发生包括多性伴、群交、商业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从而更容易感染或传播艾滋病性病。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预防干预室副主任徐杰认为,“0号胶囊”等毒品的危害不仅在于其会对人体身心、机能造成短期和长期伤害,更为严重的情形是在使用后出现的亢奋及幻听、幻视等现象,加上这种胶囊往往在群交中使用,从而使得安全套使用率在男男性行为中大大降低,直接导致艾滋病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一名使用过“0号胶囊”的男同说:“心跳加快,感觉整个人十分亢奋,会出现幻觉,别说用安全套了,和谁发生的关系有时都不清楚。”
艾滋、性、毒品互相交织,成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感染人数持续增加的重要因素。毒品导致性乱,性乱传播艾滋,几乎是每个感染艾滋的男同曾经走过的路。苏州七彩阳光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发起人老王称,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男同预约咨询检测,每一个找到七彩阳光的人,都是带着疑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被感染。
苏州七彩阳光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是面向男男性行为人群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干预、检测、关怀的民间公益机构,十年公益路,2014年,七彩阳光得到苏州民政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办公场所及部分公益创投资金。作为发起人,老王也得到了服务人群的认可,他们有疑虑有困难时总爱找他,他也因此见识到这几年新型毒品的影响让很多人偏离了生活的轨道。
2014年,张家港一青年李东结婚不久就跳楼自杀,很多人为之惋惜,但其中的隐情却很少为人所知。李东出生于农村家庭,名校硕士毕业后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本来生活一帆风顺并且快要结婚的他,却因参加同学的生日会而改变。
那天的生日会清一色的是男生,喝酒唱歌后,聚会中一个谈得来的朋友拿出一样东西,好奇的李东接过来闻了一下,一下子就蒙了……当他知道真正的危害时,已经晚了。三个月后,感觉自己莫名发烧的李东找到老王,快检显示已经被感染,接着在疾控中心确认被感染。那段日子,李东多次找老王,老王除了安慰和陪伴,并不能使时光倒流,最终,惶恐绝望的李东选择了自杀。
老王对一个叫大维的青年印象深刻。大约每隔三个月,大维就要到他那里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尽管每次老王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他不能再冒险了,一定要用安全套,大维也满口答应,但过段时间还会再来检测。终于在第八次检测时,大维被检测出初筛阳性。一直很潇洒很无所谓的大维,在那一刻才真正感到后悔。
老王还接触过一个在太仓打工的外省男孩,他知道同性性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每次发生关系前,他都要求对方采取安全措施。很长一段时间身体无恙,他开始放松警惕,经常参加男同人群的聚会,毒趴(多人在聚会当中一起吸食毒品、群交),很快查出感染艾滋。
在生死边缘,这个男孩称呼老王“爸爸”,哭着喊着:“爸爸,救救我吧,我不能死,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然而,经历生病的动荡后,这个19岁的男孩心态呈现出明显裂变。他没有停止吸毒,没有停止和人发生关系,“我不会告诉别人我有艾滋病” 。
新型毒品的危害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
与传统毒品的“身体成瘾”相比,新型毒品常被认为更容易造成心理成瘾,并且后果严重而不可逆。
破坏吸食者中枢神经
“奶茶”是一类新型毒品,主要成分是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它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此类新型毒品迷惑性很强,毒品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对吸毒人员极具诱惑力。“有过第一次,就会想第二次。当时有朋友让我试试,我知道不是好东西,但他们都说一次不会上瘾,我就信以为真地尝了尝。”一戒毒人员谈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奶茶”的经历,那一年他才18岁。
除了“咖啡”“奶茶”外,“浴盐”也是一种新型毒品。美国迈阿密警方称,震惊世界的“啃脸案”,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为“浴盐”、化学名为甲卡西酮的新型毒品。
“浴盐”是和冰毒结构非常类似的新型毒品,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极大提高人大脑中的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吸食“浴盐”会导致人体肾上腺素持续数小时极度上涌,人体会处于偏执的恐惧和愤怒状态。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其兴奋功能比可卡因强13倍。然而在兴奋过后,却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据一份“浴盐”的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患者有强烈的再次服用愿望,换句话说,这种毒品很容易上瘾。无节制的摄入“浴盐”后,会造成短期记忆消失、心率剧增、出汗增加、瞳孔扩散、行为失控、自残,以至于陶醉于肢体暴力中而自己却没有知觉。曾经有中毒者过瘾时割开自己的脖子却还能行走、跳跃直至死亡。中毒者甚至无法用镇静剂使其恢复状态,只能直接麻醉。
人们熟悉的鸦片、大麻、吗啡、海洛因、杜冷丁等传统毒品,更多强调的是“镇痛”的作用。而“奶茶”“咖啡”“浴盐” 等新型毒品,它们的化学成分能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而刺激多巴胺释放,让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感。更为可怕的是苯丙胺类毒品的吸食者在吸毒以后产生的“被害妄想”,会直接导致吸食者攻击身边的人或自残,对父母、朋友、子女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
由于新型毒品层出不穷,我国毒品相关立法则相对滞后,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普遍使用的诸如“0号胶囊”、RUSH等物质,虽然在我国尚未明文禁止使用,但是在美国、台湾等地,早已被列为违禁品。
心理依赖性更强
新型毒品在心理上造成的依赖性,远远高于生理依赖。很多人低估了新型毒品的心理依赖作用。据统计,近年来因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出现戒断反应而要求戒毒治疗的人明显增多。每一个吸食新型毒品的人,他们最开始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意志力,有足够的判断力,觉得自己是可以掌控这一切的。当他们吸食以后达到自己梦境中所谓的快感后,随着时间推移,制造这种梦境、快感就需要更多的量,甚至需要兴奋性更为强烈的毒品替代。
而研究表明,吸毒者得到的快感,类似于强烈的性高潮,这种经历会给人以极强的记忆。虽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从理智上知道戒断毒瘾是“利”,但割断那种曾经有过的“快乐回忆”,对于许多人来讲,是一个极端痛苦的历程,而且外界环境的诱惑也导致他们欲罢不能。因此,有很多新型毒品的吸食者在走出戒毒所后,又在短时间内重新吸毒。
停用后仍有精神分裂
海洛因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在停用以后逐渐修复,而新型毒品对大脑的损伤则是不可逆的。新型毒品都是人工化学合成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致幻剂或兴奋剂类精神药物。只要一次或几次过量使用就可导致急性精神障碍,长期使用会诱发“苯丙胺性精神病”,形成难以逆转的病变,其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数据显示,82%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即使停用8年至12年,仍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
(为保护隐私,文中涉及人名为化名。作者还锡萍系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编辑 刘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