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被很多人问起:“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吗?”也听过无数人埋怨,生活和家人如何对自己不公平。这往往是一个人怨怼世界的主要原因。
也许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充满的是“按劳取酬”的认识;也许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的父母在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中力争公平,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原本是公平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那些口口声声四处寻找公平的人,其实并不是公平的捍卫者,而是在换一种语言说他们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他们在说自己要得少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感觉别人得到的比自己多。大多数这样的人,嘴上谈着公平,心里想的却是自己没占着便宜。这种认识,是造成人际关系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给自己挖的第一个陷阱。
“世界是公平的。”这句话可能是参照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许真有其事,就是我们活的不够久罢了。如果我们在此纠缠,就会生出很多情绪,桎梏了心灵,捆住了手脚。“吃亏是福。”为什么吃亏会是福呢?因为吃亏本身不是福,让你自己不被吃亏这件事困扰了情绪,才是福。这是老祖宗用智慧帮我们找的平衡。不衡量不计较,不被自己的认识困住,才是福。
人生的第二个陷阱叫“将心比心”。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去要求别人的行为,结果越比越失望,越比越觉得自己吃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今天给你一个馒头,明天你就会还给我一个或者比一个更多的馒头。如果别人没这样做,我们就会很生气。这就是在深层心理学里反复提及的界限。界限就是心理的疆界,建立起来界限之后,我们就能够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就不会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我们和别人的沟通就变成了两方的沟通,而不是自己和自己期望的沟通。
比如甲有两个馒头就会主动分给乙一个,每每这么做的时候,虽然甲心里不舍得,但还会这么做,突然有一天,甲发现乙有四个馒头,却没有分一个给正在挨饿的自己,甲就会非常生气,这就是甲与自己的期望在沟通,而不是在和乙沟通。
将心真的比不了心,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将心比心,只适用于一种情况,就是在别人身处苦难时,用心去理解别人的难受。
第三个人际陷阱是“你的想法我早知道”。这是认知治疗中的度人之心。
比如,早晨起来,同寝室的同学小李去买早点,回来给小王带回来一杯牛奶、两根油条。小王起床后,看见床头的早餐特别生气,因为他认为小李知道自己喝牛奶会拉肚子,还给自己买了牛奶,况且自己也很少吃油条,小李这不是成心气他吗?
本来给小王带早点的同学还以为帮到了他,却不知道他那么生气。再仔细想想,去掉心里的那些“应该”,别人不是那么关注自己,也没那么了解自己,或许自己也没有告诉过别人自己早点吃什么,不吃什么,那气到底是和谁生的呢?多半是和自己生的吧?知道了这些就会知道,度人之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挖的一个陷阱。
生活中,只要不跟胆小的人一起去冒险,不和小气的人谈钱,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现,不和偏执的人发生争论,那就能很好地避开别人的不美好。这样的回避不是怯懦,也不是虚伪,而是大气和智慧。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