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传果农给水果打甜蜜素使水果变甜,这是真的吗?
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在中国内地、欧盟、中国香港等地是允许使用的。
人体无法吸收甜蜜素,即使吸收也无法代谢,最终它会原封不动地排泄出去,因此安全性很高。作为甜味剂,它广泛用于饮料、罐头、糕点等食品,但生鲜水果是不允许使用的。
水果打针增甜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好几年,但这其实并不可行。一方面,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霉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喷药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更重要的是,就算喷在表面能吸收,也很难确保水果均匀吸收,尤其是像柚子、橙子这样果皮很厚的水果。
其实种植户所说的甜蜜素,极有可能不是食品添加剂里的甜蜜素,而是一种增甜剂,它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一种表面喷洒的叶面肥。它是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农业应用。
增甜剂种类很多,但成分各不相同,常见的包括多糖或聚糖,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代硫酸钠、硫酸钠、亚硫酸钠等。这些东西本身并不甜,它们基本上都是通过促进植物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实现增加果实产量、缩短成熟周期,以及改善外观品质的目的。
现在,很多水果吃起来确实比过去要甜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被添加了甜味剂。大家对甜味如此喜爱,因此水果育种就向着更大、更甜这个方向不断发展。通过一代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选育,水果才变得越来越甜,连玉米、土豆都培育出了甜味品种。
种植环节使用甜味剂(比如糖精、甜蜜素)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在中间的流通销售环节还是有可能的,比如“糖精枣”(冬枣)。
类似的,有些小摊小贩会把糖精水喷在杨梅、桑葚这样的水果上增甜,这也是障眼法。如果你现场尝的话,有可能比较甜,拿回家用水一洗,糖精就没了。因此,建议大家少在路边流通摊贩那儿买东西,虽然吃一点糖精并无大碍,但上当受骗的感觉也不好呀。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