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万象

2016-04-29 00:00:00LiJun
安邸AD 2016年5期

一走入龙美术馆,便能看见在右前方的第一展厅内,11米高的空间几乎已被一县形如金字塔的铝制框架完全占据,只露出了底下一小块清水混凝土地面,令人错觉这里是正在搭建的布展现场。不时有观众从我们身边经过,走人这座“金字塔”,随之而来的是抑制不住的惊叹,然后是持久的徘徊,甚至有人索性平躺在地,抬头仰望!

这令人会着魔的“金字塔”正是埃利亚松此次为龙美术馆量身定制的场域装置《开放的金字塔》。塔尖处的聚光灯在地面投射出一个明亮的光圈,“金字塔”内部的反光面板又将这光圈投射回内部。步入其中,犹如漫步在静谧的月光下。抬头仰望广袤的“月空”,处处都有渺小的自己。只有耳边传来的“咔嚓”手机拍照声,才能将人拉回到现实之中。

“无相万象”(Nothingness is not nothing at all)便由此处开始。埃利亚松为自己的中国首个大型个展取名如此,来自他的好友、曾和冰岛女歌手Bjork用电子邮件探讨“主义”长达3个月的哲学家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写过的一篇文章。埃利亚松对“知识”和“存在”的关系很感兴趣,“我们以为不为我们所知的就根本不存在。这显然是不对的。一旦你允许不为你所知的也有其存在的形式,你的生活各方面都会涌现出可能性”。

比如我们对色彩的感知也不见得如我们所知。在埃利亚松看来,“当我们观看色彩时,并不是在消耗或接收色彩,而是在生产色彩。观看世界,就是塑造世界”。犹如一位浪漫的科学家,他用特殊颜料创作了一系列“颜色实验”。挂满作品的空间内,随着光源在白光与单频黄光间切换,作品忽而五彩缤纷,忽而变为黑白灰,观众不禁止步、疑惑,它们究竟是什么颜色?

对光和色彩这般敏感,起源于埃利亚松少年时在冰岛成长的经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他所居住的冰岛小镇经常在夜间停电。到了夏夜,屋里漆黑一片,对比之下,窗外的黑夜反而透出了一线光明!光的千变万化和冰岛特殊的自然地貌就这样在少年埃利亚松的心中投下了一颗种子。

北欧洗练的自然风光也练就了埃利亚松对城市的敏感。这一次在上海,他就地取材创作了《静止的河流》。他用紧邻龙美术馆的黄浦江江水冷冻成一米见方的大冰块,当这些颜色污浊的冰块在美术馆内逐渐融化,直到被新的冰块替代,剩下那些清晰可辨的残渣令人震撼。为了达到冰块从里向外逐渐融化的最佳效果,埃利亚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了多次实验,才最终确定了适宜的冷冻温度。

除了作品上的不断实验,埃利亚松还在自己柏林的工作室里每日上演着美食实验!一开始,只是几个人的团队,同事们轮流准备午餐。当工作室发展到90多人时,埃利亚松索性请来一支专业厨师团队驻扎在工作室,因为“午餐是大家分享食物、分享知识的重要一刻”。最近,由英国艺术出版商Phaidon出版的Studio Olafur Eliasson:The Kitchen即将问世。“食物比艺术更重要,你会因为食物匮乏而死,你也会因为没有艺术而死——只是不会那么快。”

更令埃利亚松激动的并不是下一场艺术展览,而是即将推出的“小太阳”(Little Sun)充电器。在此之前,他和一位工程师共同推出了“小太阳”计划,一只便携的太阳能灯具让生活在电力供应匮乏地区的人们也能有光。如今,他们的第二款太阳能充电器产品则将让人们的智能设备随时充电,与世界保持联系。“曾经创造社会的可量化的成就已不再那么重要,我们更应关注直觉、同理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