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的反攻

2016-04-29 00:00:00莎莎
安邸AD 2016年4期

Dick Spicrcnburg:科隆展的引路人

Dickspierenburg担任imm Cologne的设计总监,已经连续7年了。从前他作为设计师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临近50岁,为了能够更“轻松、休闲”一些,便举步迈进了设计展览行业。彼时的imm,更像以交易为主的展销会,乏味而不吸引入,更别提引领流行趋势了。而Dick在imm展馆不远处的Design Post中同期举办的设计派对,却明显更聚人气,这引起了imm主办方的注意,于是他们索性请Dick来统领imm。接下来的7年间,他为科隆展引进了更多的国际家居大牌,同时也发掘了欧洲各国有特色却还不太出名的小品牌,让科隆展既增添了高端气质,又颇接地气。

“作为职业设计师,我也有诸多看展览的经历,观展时我既希望知道代表先进设计趋势的国际大牌都在做什么,也想了解一些过往没接触过的新势力,imm正是以这样的用户心理为导向。”在调节和组织参展品牌之余,Dick还为国际馆设计了4处餐吧和休息区,方便参观者在休息中体验展品的装饰效果和舒适度。这几处休息区都坚守了经典风格和中性色调,避免做得特别当代,旨在屹立持久,不至于随着家具流行趋势的变动而显得格格不入。以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身份起家的Dick,称自己如今做的是“活动建筑师”(Event Amhitect),为展览和展会做创意。“设计是一种很单纯和安静的工作,我在自己位于树林里的别墅中工作,那儿既是家,也是工作室,你需要转动的对象就是你自己。而在imm,你需要思考展陈方式、活动设置、安保措施、管理方法……如此干头万绪,我们仍然要想办法让大车轮转动得更有新意。”

纵观本届展览,Dick发现如今各品牌生产的沙发变小了,椅子也变小了,尤其是那些北欧风格的家具,放在城市小公寓中也能非常和谐。这是近年来由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的家居风格和审美品位的变化。喜爱设计的年轻人正在形成很强的购买力,但是他们还不能负担大别墅,精致紧凑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受欢迎,更占据主流地位,家具的体量也自然会随之变化。灵活可移动的家具也大受欢迎,人们已经很少会在一个地方住上10年,频繁地搬家,让人们倾向于摒弃那些庞大而沉重的家具,转而选择轻巧的设计。

北欧风格家具的大行其道日渐显明。20世纪50-60年代这种家具就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如今它们完成了自我更新,又加进了更精美的配饰。“那些来自丹麦的品牌就非常有创造力,也受到了很多关注,甚至抢了意大利家具的风头。我还注意到非常棒的法国现代家具品牌也在崛起,它们不再像以往一样传统,也开始向精致、轻巧的现代风格靠拢。”

Das Haus也是5年前Dick带进科隆展的一场重头戏,它是一个由展品和空间设计组合起来的临时居所,以家的形态展现设计趋势。这个综合性的项目如今成了每年科隆展带给来宾们的惊喜。以往,Dick都会挑选一位国际设计师进行合作,去年就牵手了如恩设计,今年则是第一次回归德国设计师Sebastian Herkner,给了这位青年才俊的工业设计师第一次进行空间设计的机会。

Sebastian Herkner:共融之家

科隆展开幕的前几天里,DasHaus永远人头攒动,以致主办方不得不启用一些安保措施,限制每次的进场人数。人们在这个琳琅满目的环形空间里漫步、坐卧、吃喝、交谈,辗转间就从厨房来到客厅,再进卧室。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居设计品展台,而是一个特殊的居住空间。它透明、可变、柔软,在200平方米的DasHaus里,只有浴室和卧室相对私密,被天花板上环形排列的特殊面料遮挡起来,其余的功能空间几乎都与外界直接沟通。

这样的家似乎过于开放,它的设计者Sebastian Herkne脚笑言愿意居住其中。他喜欢了解不同文化,便借着科隆展这个国际化平台创造了一个让大家无障碍交流的空间。圆形的Das Haus,源于他对罗马圆形建筑、蒙古帐篷和中国南方土楼的情有独钟。尤其是中国的土楼,这种大型的环形建筑可以承载下200人的大家族,让他觉得神奇不已。作为一位工业设计师,从之前设计单一的家居产品,到这次打造一个空间,他还是秉承了自己的设计语言。Das Haus中所有的元素都拥有相似的特性:重视材料、手工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装点空间的瓷瓶由3D打印技术制造,Dedon椅上的面料在菲律宾手工编织完成。玻璃元素组成的垂帘来自意大利威尼斯,Dedon椅软包面料的纤维产自德国,荷兰品牌Linteloo的椅子由意大利制造,地毯和装饰毯在哥伦比亚生产,整个Das Haus就如一个工业联合国的缩影,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特质。

Sebastian是一位对周边事物有着相当敏感度的设计师,总能从每日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设计灵感。在Das Haus,你不但能够通过美食来“品尝空间”,还能“嗅到空间”,因为浴室的墙面是用一块块香皂砌起来的。在Sebastian位于奥芬巴赫的工作室的300米开外,有一座香皂工厂。每当东风吹过,他就会闻到从那家工厂散发出来的香气:周一是玫瑰味,周二是百合花,然后是水仙味……“我想把这种有趣的经历带到Das Haus中来,这既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分享,也是向大家展示出用五感来体验设计的特别方式。”

Das Haus在设计之初就意在呼应德国当前很敏感的难民潮问题。“想想如果你很不幸地身处繁难境地,是不是也希望有一个能够过上正常生活,甚至实现梦想的新家园呢?因此我设计的Das Haus,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开放,多些理解和包容。”

Oliver Holy:任性玩转ClassiCon

作为时尚大佬Hugo Ferdinand Boss的曾孙,Oliver Holy从小生活在设计、艺术、建筑、时尚的包围之中,然而他对时尚的热爱远远不及对设计和艺术的痴迷。他为原本非常本土化的Classi Con引入了更多国际设计师,也逐步让品牌原来80%内销、20%外销的比例完全反转过来。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产品包括经典设计(Classic)和当代设计(Contemporary)两大板块。在面对各国消费者的过程中,Oliver记录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色彩和造型的不同喜好。有一次,Oliver在香港遇见如恩设计的两位主创,他们展示了一张新椅子,希望由ClassiCon来出品。“我当时十分不解,他们在中国可以更廉价地制造出来,为什么要选择成本更高的我们来合作呢?他们的答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一些客户就是想要德国出品的东西。这不关乎价格,而关乎品质和信任。’”

作为Boss家族的成员,Oliver有理由玩某种程度的“任性”,ClassiCon遴选设计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他喜欢。Pli桌的设计者、29岁的Victoria Wilmotte来自巴黎,Oliver偶然在艺术杂志上看到这张桌子,感到与其说它是件设计品,不如说是艺术品。“如果我自己对它产生了拥有的欲望,就会考虑把它引进ClassiCon。”因此ClassiCon推出新品的频率也并没有一定之规,这一年Oliver没有看到好设计,可能参加展会时就不带任何新品。“对媒体说我们今年没有任何新品,也是—件挺奢侈的事儿吧。”他笑道。

而对历史上经典设计的复刻,也是Classi ConP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设计和材料无须创新时,Oliver就会转向对手工工艺和传统技艺的深究。比如展位上一款玻璃吊灯的制造商,就是从15世纪起已经存在的一个工坊,其中一个最大的玻璃泡泡,只能在每天上午10点来制作,因为那时候工人的肺活量才能达到峰值。这家工坊已经传承到第13代,他们如今并不以销售为目的而生产,只是为学生和游客们展示这门古老的技艺。ClassiCon与他们合作,则是希望这种传统工艺真正地“活”在市场上,继续发挥价值。

ClassiCon作为品牌与众多设计师合作,Sebastian Herkner作为独立设计师向各种品牌贡献设计,而Dick Spicrenburg则用展览平台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就如我们眼中的德国人一样,imm的实用性远大于表面上的玲珑剔透,然而当你深入进去,却能感受到深植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温柔和浪漫。今年7月,imm将首次把展览办到洛杉矶,还将增加织物和厨房产品的比重。科隆的反攻就是如此地直接,只需稳住自己的方向,永远大踏步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