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地下建筑越来越多,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与加固工程的控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坑支护与加固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基坑支护;加固
一、目前我国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与传统的理论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我国实际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了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的方面有:
(一)边坡修理存在着问题
现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深基坑施工中挖多或挖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施工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或者是机械施工操作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不达标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深基坑施工挖多或挖少会直接导致边坡表面的平整度和顺直度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技术和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进行深度挖掘的,所以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挡土支护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我国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二)施工过程与施工设计的出入较大
我们在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深层搅拌桩,但是水泥的掺量会不足,这往往会对水泥的强度产生影响,在深基坑进而使水泥土发生裂缝。还有,在我们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事情也已是常事了。在深基坑挖土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再进行图纸交底。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往往不会按照设计所要求的框框,为了抢施工进度,偷工减料,图局部效益。深基坑开挖过程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在未能进行空间问题处理之前而需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的构造要适当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这点在设计与实际施工相差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当进行土层开挖的施工技术含量较低时,那么在组织管理上也相对较容易些。但是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较高的,施工组织和管理上都是比土方开挖复杂的许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挡土支护过程中,往往会由专业的施工队来进行施工。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会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很大,在土方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位了抢工程进度,偷工减料,开挖顺序混乱,尤其在下雨天施工中,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要的施工工作面。使得支护施工的工作面减少,使得施工操作的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的。在加上时间的限制,所以很难完成挡土支护的工作的。对属于岩土工程的地下施工项目,资质限制不严格,基坑支护工程转手承包较为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技术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而随意修改工程设计,降低安全度。现场管理混乱,以致出现险情,未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动态化管理。这也是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二、深基坑支护的措施及加固的方案
(一)转变传统设计坑支护工程的设计理念
现在如今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累计了很多实践经验,在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探索,很好的为建立健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构建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中,在设计上和施工上都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方法和对策上也还处在摸索和探讨的阶段。尤其是我国现在还缺乏统一的支护结构和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这些陈旧的计算理论所计算出的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工程设计不应该再采用以往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点,要逐步建立起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的动态设计体系。
(二)要加强重视变形的观测并及时补救并全国程控制基坑支护施工质量
在岩土工程中伸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坑边坡的变形观测以及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及时来分析并了解土方开挖和支护设计它们在实际施工中的运用情况。如若发现设计中存在着偏差,我们在下部进行施工中要对设计中存在的差错要及时进行校正,并对已经施工了的工程要采取补救和控制措施。所以在现场进行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从事变形观测数据的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的质量。如果在实际测量中确实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即时研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恶化。而一旦出现大的变形或滑动,立即分析主要原因,做出可靠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案,使加固工作快速而有效,防止变形或滑动继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已有的基坑工程行业的和地区性规范以及当地的工程经验。对于重大复杂的基坑工程目前国内采用专家论证的形式,对保证工程安全、降低造价是有效和现实的一种方法。岩土深基坑支护的关键在于过程控制,一旦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想在时候进行纠正和补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的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在施工准备时,就要派相关的技术人员去熟悉当地的地质资料,还有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还有要确保降水系统的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更改锚杆位置、长度、型号、数量,钢筋网间距,加强筋范围,放坡系数等。
在基坑支护加固方案上第一次主要民房密集,后果严重,中间部位加设部分分砼内支撑。支撑梁顶面设在-9.5m处,必须采用人工挖孔桩支撑水平砼梁,将南北基坑顶紧,砼梁应错开工程桩,另在水平砼梁中间加设一牛腿,采用45°斜支撑钢梁顶住南面基坑顶面冠梁,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共设四处十三道,间距约9m左右。第二次加固方案,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由于部分土钉失效,设计不考虑土钉的作用,对没有支撑的南面、北面及西面的所有预应力锚杆,逐根进行检测,考虑到将继续使用一年左右,全部重新评估。最后确定土钉改为预应力锚杆,原来为预应力锚杆,全部重新张拉索定,局部增加预应力锚杆,增加锚杆采用为3×7φ5,1860MPa级高强度钢绞线,长16m左右,间距2.2~2.4m,水平夹角15度,锁定荷载450-500KN。
参考文献:
[1]杜日武,基坑支护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5(01).
[2]张洪、易发成,基坑支护形式及支护技术发展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
[3]李湛,深基坑支护工程結构设计[J],有色金属设计,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