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但也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落实等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并且将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决定了我国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先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经费上被区别对待
国家在针对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时,区别对待,导致高职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是我国高校的两项主要经费来源。不同的是,本科院校财政教育经费是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2010年其所占比重为54.21%,事业收入仅占38.62%;而高职院校的收入中,事业收入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2010年其所占比重为47.5%,其财政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仅为46.8%。
实际上,高职与一般本科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资本投入,然而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在生均教育经费及投入结构方面差距较大,与其规模发展及内涵建设要求不相适应。这也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喜好开办文科专业,降低硬件投入资金,导致目前专业的设置根本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状况。
(二)观念偏差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曾在2014年4月,一则北大高材生周浩转读技校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更重要的是,为何大家会对这件事情感到难以置信?原因是大家认为专科教育比本科教育低一等,高职教育接受的都是落榜生,是为实施分流,减轻高考压力,扩大高等教育名额而采取的措施,这种社会认知极大程度的打击了学生读专科的信心,严重的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等现象所隐含的歧视性,在极大程度上固化了社会和家长对“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本来是老百姓的旧思想。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 国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如此一来,更从就业方面扼杀了高职学生的前途。
只有摒弃“分数决定论”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积极看待本科和专科教学方式的不同,树立学生的信心,才能极大程度的激发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发展高职教育。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关注程度不足,没有彻底针对岗位群或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及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开设相应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
“双师素质”是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却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具有企业相关背景和相关经历的教师则普遍缺乏,忽视了职校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形成了严重的“普教化”倾向。
(四)校企间缺乏教育合作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发挥不足,社会功能较弱,企业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还未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其次,高职教育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要求,盲目跟风,开设过多热门专业,产生实际需要人才过多的问题,使得原有专业的专业性被稀释,更是重复浪费教学资源,侧面还加重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开设的大量新兴专业大而全,各类知识都有涉及,但是与老牌专业相比,课程定位不明显,使得老师难以合作教学,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生甚至找不出拿手的技能。
发展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培养人才,不仅可以发挥学校的知识性教育,更可以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训实习资源,学生满足企业要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面向未来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需要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精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和教学特点,才能真正举办一流教育,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核心竞争力,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与本科教育的平行发展,走向符合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高职的办学必须突出特色,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方向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综合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区别于本科教育,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契机,从而做到各展所长、相互补充、错位发展、协调共进。
(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更能打破资源流动的区域壁垒,提升教育质量。
1.将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建设的议程上,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的责任,设立相关机构对高职教育发展负责,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计,合理化设置专业,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资源里利用效率。
2.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优化高职教育资金的结构性问题,更新教学设备;其次,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利,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适当性政策倾斜,减免企业的税收,对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财政补贴,并利用政府补贴企业让教师到企业实践,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途径。
3.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广股份制学校,企业投资学校,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当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4.推广先进择校理念,学习西方大学生的录取方式,让学生和学校自主选择,从政策上摒弃唯分数论,从根本上破除高职比本科院校差的理念,提高高职教育地位,实现高职和本科平行发展。
(三)改革教师培养体系和教学方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中的主心骨,打破教师定员定编定专业的行政管理和没有竞争、没有合理流动性的外部环境,改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和管理模式,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持续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教师需要从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中选拔,一个良好的高职教师不仅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教师身上率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落实,教师的双重身份能让学生更全面有效的学习职业知识。同时,课程与教材体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性工程,是提高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教学方式也需要创新,解决学生不爱学和爱学学不好的问题,教师教不教得好的问题。
以下是几点建议:
1.强化综合性素质教育,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能力性与创造性;
2.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各种有关学科的内容补充进入课堂教育,完善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知识面;
3.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教材,使教材体系不仅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还可以操作示范。
(四)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1.教学评价应围绕岗位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建设以能力本位的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各种专业证书过级的比例是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还应包括技术革新或发明专利证书等证书,有助于全方面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完善对学生的评估,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及要求。评估过程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经常性的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找到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自我,教师给予职业生涯设计的建议,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3.完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要求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比重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评价过程中,也需注意排除虚假信息,采用中间学生的态度,尽量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
(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