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思惟

2016-04-29 00:00:00杨金莉
今日财富 2016年16期

苗族舞蹈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舞蹈,对于苗族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推动苗族舞蹈和日常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应该更进一步地推动其相关舞蹈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尤其是将苗族舞蹈当中具备特色的内容提取出来,真正让苗族舞蹈当中最具备精华的内容传承下去,真正意义上形成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教学模式。苗族人有着非常漫长的迁徙历史,他们一直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族群。而且苗族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山当中,所以他们的文化形成了断裂性的特质,因此,苗族的舞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将其特色展现出来,真正意义上发挥出苗族舞蹈本身独特的文化影响力。

一、苗族舞蹈元素的特色分析

(一)苗族舞蹈文化当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模拟性以及教育性。因为苗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往往是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所以苗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看法。所以,苗族的舞蹈当中往往有着非常强烈的模拟性,如苗族舞蹈当中的《迁徙舞》或者是《木鼓舞》等,都是对苗族历史传承的一种舞蹈演绎方式,有着强烈的模拟性。而且苗族舞蹈也通过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上的演绎,更进一步地对苗族的后人进行教育,让苗族的后人学习苗族先人的英勇气概和宝贵品质。

(二)苗族舞蹈本身也是具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神秘性。比如在传统的苗族舞蹈《迁徙舞》当中,就具备了刚柔相济的特色,当舞蹈当中演绎到攻城略地的时候,就展现出刚强的一点,而在演绎展现苗族先民到处流徙的时候,就以柔性的舞蹈进行展现。所以,苗族舞蹈本身的表演元素,在日常的演绎过程当中,对苗族人的性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这也是苗族舞蹈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三)苗族舞蹈当中也具备凌厉性的元素特征。苗族舞蹈当中也有苗族先民对于凌厉性的审美特点,往往在舞蹈里每一个舞蹈者都用了非常强烈的力量展现出内心的感情活动,这种对凌厉的审美,也展现出独特的审丑性。苗族舞蹈里面往往让具备狰狞面貌的舞蹈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特色实际上在其他民族的舞蹈当中都相对比较少见。可以看出,苗族舞蹈里面也崇尚着非常强烈的审丑性。

二、苗族舞蹈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关键:对舞蹈元素的提炼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苗族舞蹈本身是具备非常鲜明的舞蹈特色,但是这种苗族的舞蹈元素并不是抽象和不可模仿的,而是有着非常鲜明的动作元素和其他各类元素共同形成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真正将苗族舞蹈的元素和日常的舞蹈教学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提取苗族舞蹈当中的各种可以被模仿的元素,真正将苗族舞蹈当中具备鲜明特色的内容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苗族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苗族舞蹈的独特生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苗族舞蹈的过程当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推动苗族舞蹈元素和课堂舞蹈教学的充分结合。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充分分析这些不同的舞蹈特色元素,并且探索不同特色元素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不同方法。苗族舞蹈当中的特色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里结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腰胯动作元素的教学

腰胯动作元素与教学的结合,苗族舞蹈腰胯动作是具备鲜明特色的一种元素,也是苗族舞蹈的核心。苗族的腰胯动作元素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特色,分别是顶胯、拧胯以及颤胯。在准备动作上应该是采用双脚的自然站立,这种站立方式能够让脚步的动作更加自然。在舞蹈的过程里应该让双脚半蹲,胯部往前面顶出来,在不同的拍子里展现出不同的姿势。苗族舞蹈动作里面的男性舞蹈者和女性舞蹈者的姿势各有不同,男性在扭胯动作上应该注重掌握刚强的特色,女性在扭胯动作里应该体现含蓄且灵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里,应该让这种具备特色的舞蹈元素融入到日常的舞蹈教学里,让不同性别的舞蹈学习者掌握不同的苗族腰胯动作,才能够让这类舞蹈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教师还可以让舞蹈学习者熟悉苗族传统舞蹈当中的历史文化,通过了解苗族历史来掌握腰胯摆动的特殊文化韵味,这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的舞蹈元素。

(二)甩臂动作元素的教学

甩臂动作元素与教学的融合,甩臂动作在苗族舞蹈教学当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苗族的舞蹈当中,主要包括了大甩臂动作、中甩臂动作以及小甩臂动作。从运动特征上看,甩臂动作的区分重点是突出甩臂动作的幅度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结合苗族舞蹈不同的甩臂动作体现出来的特征。虽然在传统的苗族舞蹈当中,并没有对甩臂动作的幅度进行非常精细的规定,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进行掌握,也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标准,比如,在进行甩臂动作之前,要求学生应该双膝弯曲,然后调整自己的呼吸,以顶胯等方式将左臂甩至正斜后方。在运动过程里面,教师要让学生避免甩臂动作过程里的僵硬性,要与全身的舞蹈动作协调,从而展现出全身韵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踩踏动作元素的教学

踩踏动作元素与教学的融合,苗族舞蹈当中的下肢动作,主要是体现出踩踏的特点,其主要包括了横向移动步伐、四方步伐以及旋转步伐三种主要类型。因为步伐在移动的过程当中,其速度相对比较快,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里,应该将步伐的移动纳入到课堂的示范教学当中,尤其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在不同的鼓声里面,步伐的移动速度产生的变化。教师在进行踩踏动作元素的教学里,也需要让学生熟悉苗族舞蹈当中基本的鼓点元素,尤其是这些鼓点元素对于不同的踩踏动作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性展示之后,应该让学生进行踩踏动作的示范,通过点评学生在动作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整与纠正,这样能让踩踏动作在舞蹈的过程中更加流畅。

(四)肩部动作元素的教学

肩部动作元素与教学的融合,肩部动作元素在苗族舞蹈当中也非常常见,但是实际上肩部动作只是辅助其他的舞蹈动作进行呈现,所以对于学生而言,针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也未必能够掌握到这些舞蹈中肩部动作的特色。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肩部动作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示范。尤其是在不同的舞蹈和不同的旋律当中,肩部动作的运动幅度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应该针对这些肩部动作本身的特色,掌握肩部动作和旋律之间的沟通方式。此外,除了典型性双肩上下律动之外,还应该对一些非典型性的肩部动作进行分析和讲解,尤其是前后肩部律动等方式。这些肩部动作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肩部动作涉及到的肌肉运动状态,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腰胯动作、甩臂动作等过程当中所需要配合的肩部动作,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连贯和流畅地展现出苗族舞蹈动作特色。

(五)翻转动作元素的教学

翻转动作元素与教学的融合,翻转动作这一类的动作元素,在苗族的舞蹈当中主要是体现出一顺边的动势基础上,需要固定腰部作为轴心,然后运用小腿迅速回扣,特别是对脚踝和手臂的侗族欧要求。翻转动作这种元素主要是从苗族的宗教文化演变而来,而这样的一种舞蹈动作,需要学生反复锻炼,通过多种方式熟悉翻转动作当中的构成要素。由于翻转动作本身可能存在的一些危险性,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锻炼过程里,也需要注意这些动作的安全性,比如铺设一些软垫等,让学生在进行翻转动作过程中可以避免摔伤。

三、结语

苗族舞蹈当中的动作元素非常繁复,但是对于课堂的舞蹈教学而言,应该提取这些苗族舞蹈当中经典的动作元素,通过对这些舞蹈元素的提炼和反馈,让学习舞蹈的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舞蹈动作要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建立在对于苗族舞蹈的文化了解,以及对苗族舞蹈的技能的掌握。教师在进行苗族舞蹈讲解和教学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对相关的动作进行分解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能造成学生对于苗族舞蹈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尤其是会对各项动作造成割裂性的印象。因此,在苗族舞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统筹,让学生掌握各项舞蹈元素要领的基础上,也应该充分把握动作的一体性,才能够让苗族舞蹈在舞蹈课堂教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为凯里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