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企业遭遇外部冲击、资金链紧张时,仍将抽贷作为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对策。一方面,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对主营业务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在企业经营困难时,银行基于自身信贷基金安全带额考虑,抽贷是及时止损的一种途径;但另一方面,一家贷款行的抽贷行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后续反应,导致各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贷款挤兑,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加之很多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互保圈,其中一个企业被银行抽贷,极易造成“蝴蝶效应”,加速互保链上相关企业的恐慌和资金困难。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难题,进行高成本的民间借贷,陷入恶性循环,加速企业倒闭。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这种信贷风险的扩大无疑会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银行的支持和企业的活跃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处理好银行和企业间的信贷问题非常关键。关于银行抽贷行为,不同立场看法不同,而本文分析认为,在企业遭遇外部冲击时,银行抽贷虽是均衡点但绝非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一、Diamondand- Dybvig银行挤兑模型与贷款挤兑模型的对比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通过接收储户的存款以向企业提供贷款,利用贷款收益支付存款利息并获取利益。在一定情形下,当银行遭遇外部冲击时,会发生银行挤兑现象,即大量银行储蓄客户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其存款准备金难以应对,从而破产倒闭。本文认为这和企业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向其提供贷款的各银行为保护其信贷资产安全而纷纷抽贷,进而造成贷款挤兑的现象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Diamondand- Dybvig模型(以下简称D-D模型)是银行挤兑问题的经典模型,笔者认为,在公司金融领域,这一模型也可以得以借鉴。即借助D-D模型研究银行对面临经营困难企业抽贷的问题。
D-D模型假设存在T=0,1,2三个时期和一种商品。每个当事人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T=0时投入1单位,T=1时产出1单位,T=2时产出R>1单位。又假定在T=0时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也无法确定何时消费,在T=1时可以选择是否提款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挤兑均衡,另一种是良性的最优分担均衡。Diamond和Dybvig认为,无论银行本身是否健全,任何会引起存款者挤兑预期的事情都会最终导致挤兑现实地出现,即“自实现预言”,因此银行应积极保持存款者的信心,保持其良好预期。
但贷款挤兑和银行挤兑之间也存在诸多不同点,因此D-D模型对于银行对企业抽贷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不同之处主要有:
(一)DD 模型最重要的前提假设是,银行存在“顺序服务约束”规则。该规则是指:首先,银行平等对待所有的储户,任一储户比其他储户都不会享有优先权,除非他(她)先到;其次,银行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向储户提供服务,它被动提供提款服务,直至耗尽资产。
而在贷款挤兑中,企业实际还款并不按照银行提出还款请求的顺序进行,也不是提出还款请求的银行就一定能够得到服务。现实中,常有企业违约拖欠银行贷款,当多家银行同时提出还款请求,企业对优先偿还哪家贷款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二)在 DD 模型中,银行(被挤兑方)被动地提供取款服务,模型中的非零和博弈的参与者只是提前取款与不提前取款的两类储户,银行不直接参与博弈。
但在贷款挤兑中,首先要求抽贷和不抽贷的两类银行之间进行博弈,接着,企业加入,进行三方博弈。企业直接参与博弈,其策略选择往往会直接影响最终均衡结果.
(三)在 DD 模型中,银行不存在隐匿资产。然而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会存在申请贷款时银行不知道的隐匿资产。尤其在监管机制和征信制度不够健全的中国信贷市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四)在DD 模型中,储户衡量其所获效用大小仅依据T=1,T=2两期的消费量。但对于企业信用贷款,银行不仅关心能够收回的贷款本息数量,也将自己的放贷声誉纳入影响决策的因素。不良贷款率的增高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经营,银行会将不良贷款率纳入所获效用的衡量中。
二、贷款挤兑的触发机制
在企业经营发生资金困难时,一种可能是各债权行在博弈中,共同维持企业经营资金正常流转,都选择不单纯抽贷、断贷,这会极大帮助企业渡过困境,同时也能将己方信贷资金保全,达到D-D模型良性的最优分担均衡,实现多方共赢。另一种可能即达到“囚徒困境”这一非合作的纳什均衡,即银行因害怕其他贷款行抽贷而纷纷抽贷造成贷款挤兑,使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各方利益均受到损失。同D-D模型主张的“自实现预言”相似,任何引发贷款行预期贷款挤兑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导致贷款挤兑最终现实地发生。而贷款挤兑均衡的触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各银行对企业前景预期有差异
不同贷款行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预测不同,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不同银行对企业的资信评级不同,对同一企业的授信条件、贷款数额、期限、条件等存在差异。因此,各贷款行对贷款企业的前景判断大多不一致。
(二)各银行间利益不一致
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目标之一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是否抽贷的问题上,各银行更多考虑自身 “趋利避害”性,银行间利益不一致,对债权主张的主动权大小也不一致,导致难以做到“同进同退”。这就会出现“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的严重后果,即“公地悲剧”。
(三)银行间协调的机会成本高
各债权行和企业间没有固定的协商机制,各银行要达成“同进同退”的一致性决策所需的临时性协商谈判会消耗大量时间、财力、物力、人力,甚至会导致银行错失最佳的决策期。但在预期未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各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倾向收回己方贷款,以保全信贷资产。
三、信贷实践中另一种均衡的形成
在信贷实践中,在遭遇挤兑后,有不少企业依然能够继续正常经营,渡过难关。这种均衡现象是 D-D 模型没有解释的。在本文第二部分,贷款挤兑和银行挤兑的对比中,银行完全遵循“先到先服务”规则,并且没有隐匿资产,也不参与博弈过程,只是机械地满足储户的取款要求,而储户则只考虑自己取得的消费量。由于企业对还贷顺序拥有自主选择权,企业可以决定对各家银行的给付分配,正是该优势使企业得以对银行的抽贷行为进行分化破除。企业通过谈判、选择性还贷或追加适度信用保证等策略,主动参与到博弈中,进行两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三方、两阶段博弈,其中,以企业追加信用保证并牺牲部分银行的利益为代价,可以达到介于共赢均衡和挤兑均衡状态之间的串谋均衡,最终,挤兑终止。
四、政策建议
首先,为促进达到系统效用最高的良性均衡,即各银行一致行动,不抽贷、不断贷,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终达成共赢。企业要在经营中增强信用,取得债权行的信任,谨防产生引发银行挤兑预期的不良信号。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一是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建立平等对话机制,推进双方的信息透明交流和互信互利,降低临时性协商的机会成本;二是建立银行行业协作机制,行业协作应秉持“信息共享、协商一致”的原则,处理针对面临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的信贷对策;三是优化信用环境,对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减少银行信贷后顾之忧。
其次,在面临各债权行抽贷、断贷时,企业也可以积极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于各类金融产品的应用,追加适度信用保证,参与到博弈中,以促成串谋均衡中,终止挤兑。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