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又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我们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根脉,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了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人文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精神等,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至今仍是我们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根本遵循。
我们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兼容并蓄、批判吸收的文化发展理念,使我们的文化最具包容性和先进性。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在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理念,不但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成为了在“三个倡导”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则。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落到复兴、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树立和增强了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也使世界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增添了信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正在转化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和行动。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之,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与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