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互动,对党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意义重大。我们要善于总结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中的有益经验,通过完善制度、理论,充实实践,促使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朝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主;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8-0017-05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良好的互动关系已经形成,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互动不足。我们可以从制度上、理论上、实践上以及二者和谐发展上去努力,促使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关系走向良性互动。
一、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内涵及互动的意义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推动党内民主,这种良性互动对于党的执政地位、和谐社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内涵
1.民主的内涵
民主一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其含义就是人民的统治。现代资本主义的民主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的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加以管理的”[1]。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民主的最基本内涵无外乎“多数人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统治”“主权在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主”一词,是做民之主,与现代民主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把民主理解为一种制度或原则、一种活动方式、一种精神、作风或观念等等。这些认识,不是从本质特征来理解民主,只是从某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民主,带有片面性。民主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体现。“苏维埃民主应是使全体居民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2]。这是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这是江泽民的论述。上述观点及论断是对民主的内涵全面深刻地把握,实现了民主理论的革命性的提升。我们应从上层建筑、国家制度层面全面把握民主的基本内涵,还要明白民主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也会最终消亡。
2.人民民主的内涵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中,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胜利,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飞跃,但垄断资本的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内核与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内核和实质,它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监督、管理、选举、决策等方面享有民主权利。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一是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实现民主的形式。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五是“一国两制”制度,是人民民主在我国特定地区的运用与发展。
3.党内民主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对盟员的平等问题、同盟的立法机关、权利执行机关以及各级机构的产生方式等等问题,有过明确的规定与阐述。列宁也对党组织的主人是谁,党内的事务由谁决定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聚焦“党内民主”问题并提出了的“党内民主”的命题,将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党内制度建设作为关注点。有关党内民主的含义,毛泽东也曾有过论述。“民主的局面首先是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造不成,国家也造不成”[4]。这是邓小平对民主的论断。从马、列、毛、邓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深刻懂得了党内民主亦属于民主的范畴,是一般民主在党的组织管理中的体现,它包括党内民主思想、民主理论、民主制度、民主作风等,其实质就是全体党员在民主的前提下,决策、参与、监督与管理党内事务。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一是党员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和尊重,没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党员。二是党内有完善和健全的民主制度。三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正确贯彻与执行。
(二)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良性互动关系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起推动作用,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带动作用。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二者良性互动的实现。
1.人民民主促进保证党内民主的发展
首先,党内民主的发展会受人民民主发展程度的影响。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党,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源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实现了与时俱进。同时民主建设的成就与党把民主集中制同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密不可分。虽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我们缺乏人民民主的氛围与土壤,但我们不缺乏民主的愿望与智慧,根据地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在选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群众的民主热情高涨,这给党内民主以良好的影响。其次,人民民主需要党内民主的不断发展,并与人民民主现实发展相适应。党内民主引导、示范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在实现党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的。党从来都把发展人民民主放在首位,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虽存在超前性,但仍能正确反映人民民主的要求。第三,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启发着党内民主,给党内民主提供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在基层所做的许多有益探索,已为党内民主借鉴与运用。最后,人民民主保证党内民主的发展。人民民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社会民主,它的对象是社会上的所有人,党员、干部也包括在其中,而党内民主对非党人民不具有约束力。党内民主虽然对人民民主起引导作用,但也会受人民民主发展水平的制约,某种意义上,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发展起保证作用。
2.党内民主带动和引导人民民主的进步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引导;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领导与核心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其次,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发展的正相关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大好时期,人民民主进步也随之加快;文革时期,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民众发展也无从谈起。再次,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引领与示范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诉求。党内民主如不与时俱进,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推动人民民主的进步,党的领导地位就会动摇。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带动表现如下:一是尊重与保护广大党员民主权利可以带动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二是党员的利益诉求的表达可以带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三是党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能促进人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三)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关系的意义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互动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的强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者互动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互动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主要体现在对执政合法性的巩固、整合党的政治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其次,二者互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利。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党际关系和谐大有裨益。另外,二者互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
二、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关系的经验及问题
在中国的民主建设实践中,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业已形成,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互动不足的问题。
(一)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的经验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有益的互动经验。首先,在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统治下的中国,毫无民主可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接收并传播西方先进的民主、法制、平等和自由等思想。民主、自由等新思想率先为毛泽东所接受,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党内民主理论逐步形成并系统化。在邓小平恢复民主集中制、健全监督制和任期制的前提下,人民民主理论得到大发展。党内民主思想促进人民民主思想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良性的互动还体现在制度上。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一度曾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得到了恢复,但更加关注集中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基本法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人民民主得到较快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也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制定与完善得以尊重与保障,民主化的发展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中的监督、管理、选举与决策等方面。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在制度上实现了良性互动。最后,在实践方面形成了有益的互动。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人民民主,基层的人民民主实践正在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关注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推动基层人民民主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二)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在互动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理论、制度上互动不足。理论上,人民民主理论形成在前,党内民主理论出现在后,因此人民民主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我们尚未完成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体系建设,在理论研究方面,党内民主相对滞后。对于党内民主的含义、本质和具体目标以及民主集中制等等都还没有统一的理解。制度上,党内民主建设虽在完善,但与人民民主建设及其本身的示范作用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党内民主的发展迫在眉睫,从某种程度上,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人民民主已给党内民主发展以压力并倒逼其发展。第二,在实践方面,互动不足。其一,提高民主素养方面互动不足;其二,在民主权利行使上互动不够;其三,在民主权利保障方面互动不强。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自身发展进程缓慢。另一方面是由于民主互动配套措施和制度建设没跟上。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不足问题,我们可以从制度上、理论上、实践上以及二者和谐发展上下功夫,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
三、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关系的启示
(一)在理论、制度上加强二者之间的互动
1.在理论创新中加强二者的互动
作为党的生命的党内民主与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互动,将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在理论创新上的互动发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我们要在重视党内民主理论促进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的同时,用在实践中产生的先进的人民民主理论武装党内民主理论。如:把党内和谐理念拓展到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深化的人民民主理论推动党内民主理论的深化。
2.在制度建设方面促进二者的互动
(1)党代会制度和人代会制度在互动中完善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5]。邓小平在此提出了制度建设是根本问题的命题。人民民主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党内民主的进步离不开党代会制度的完善。一方面,人民民主是党执政的最终目标,人民民主的发展为党内民主的进步提供有益经验,如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可以从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找到可资借鉴之处;另一方面,党内民主的发展引领、带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也可从党代会常任制、党务公开制度中找到范本。
(2)政务公开制度与党务公开制度在互动中发展
党内民主发展的政治诉求要求党务公开,而政务公开是人民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相关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将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的复兴。一方面,政务公开进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为党务公开的实践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党务公开也对政务公开起促进、示范、带动作用,并对政务公开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在实践上推动二者之间的互动
促进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上的互动,我们可以从提升民主素养、行使民主权利和保障民主权利三方面入手。
1.民主意识在互动中增强及民主素质在互动中提升
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素质不高,民主将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互动发展的前提和首要任务是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素质的提升。第一,增强民主意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其热情甚至高于广大党员。在民主实践中,促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进程可以通过增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来完成。当然,在民主习惯的形成、民主传统的传承等环节,广大党员更要起带头作用。第二,提升民主素质。为了提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的民主素质,我们可以在建立群众的学习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两方面入手。通过宣传、学习使广大基层党员与人民群众在自身的民主素养方面共同进步,并使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在互动中发展。
2.确保民主权利在互动中有效行使
民主权利如果不依法行使,就形同虚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起领导作用,在行使民主权利时起示范作用。我们以党内民主的发展带动人民民主的进步,以加强共产党内部的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推动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完善与发展要通过在实践中加强二者的互动来实现。首先,为促进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只有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示范作用来推进。这种示范就是要把在党内探索民主实现的成功经验应用于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如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为人民民主的直接选举积累了经验。其次,推动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只有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引导作用来推进。这种引导表现在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和保障上。最后,推进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只有通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联动作用来推进。
3.在互动中使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人民及党员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及党员的民主权利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来保障人民和党员的民主权利。首先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和法规来保障人民和党员的民主权利。民主选举、管理、决策、监督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核心。我们要制定制度和法规以确保人民及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使人民和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其次通过完善惩戒机制来遏制、惩戒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对侵权行为进行惩罚,为积极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充分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认真履行义务也是人民群众和党员必须明确的问题。
(三)促成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和谐发展
1.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促进二者和谐
利益表达是实现民主的前提,也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和谐互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利益表达诉求受到关注和重视后,民主政治参与和决策才能顺利进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第一,利益表达渠道的拓展。除通过完善人代会、党代会、村民大会、居民大会等等来拓展利益表达渠道,还可利用新闻、网络等利益表达渠道。第二,信访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的完善。规范信访制度,增加公示事项、规定事前公示等等。拓展听证范围,提高听证主持人的素质和独立性。完善网络意见征询制度。只有健全了上述的利益表达机制,才能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和谐发展。
2.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推动二者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政治参与不断规范与扩大的过程就是民主发展与实现的过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尤为重要,它对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互动发展起促进作用。首先,民主参与要以制度建设为前提和保证。我们只有完善听证、协商讨论、专家咨询、民意测验等制度,才能为有序、规范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条件和保证。其次,民主参与要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与基础。再次,民主参与要以组织建设为依托。“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6]。这是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内容。最后,民主参与要以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育为条件。
3.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深化二者和谐
推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与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一是对决策的程序和规则进行规范。采用不同的规则和程序对决策事项进行决策,对已做出的决策要注重落实。二是要对做出的决策进行公示,形成并完善决策公示制度。三是明确决策的责任,完善决策责任制度及纠错制度。
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保障二者和谐
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缺乏监督的权力滥用造成的,不受任何监督的制度机制,它的实施在实践中也会受到影响。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和谐互动中的民主决策的正确、利益表达的畅通、政治参与积极的保证。除加强人大、政协等的监督之外,还要在新的监督渠道探索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方面努力,并在监督的保障措施完善上下功夫。第二,要在建制度、立法规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对社会监督进行分类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让监督走上法制化轨道,让法律保证监督的有效性,防止监督权的滥用。
参考文献: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徐松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8-99.
[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1.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