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以成为一种力量

2016-04-29 00:00:00李彦青付丁丁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在实现复兴的道路上除了从国家和政治层面着手以外,更应该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着手。文化是一种力量,它通过巧实力、感召力、经济力、凝聚力、引领力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并发挥其引领风尚、凝聚共识、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最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文化;感召力;经济力;凝聚力;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 G12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1-0024-04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屈辱史的序幕。1894年甲午战败,中华儿女开始走上了一条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在路上。而这种实现复兴的路径,除了要从国家和政治层面着手外,更应该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着手。因为文化是全社会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缔造了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曾经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文化的力量正像水的品性一样,于无形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是一种巧实力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自约瑟夫·奈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以后便风靡全球。继软实力以后,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进一步提出了文化的巧实力概念,针对当时布什领导下的美国奉行单边侵略主义政策,过分强调军事等硬实力的作用。文化巧实力着重强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巧妙结合使用。后来约瑟夫·奈结合巧实力,提出了巧实力外交策略,而2009年以后担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执政生涯当中。文化巧实力就是通过文化概念来实现政治的互动及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利益。中国历史上的“乒乓外交”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巧实力运用,而文化巧实力运用的大手笔则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进行演讲时就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丝绸之路”这个文化概念,引来了全球多数国家的共鸣,迄今一带一路的参与国家有83个国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秉承“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精神的利益共同体。

利益的联动最初不是源于经济,而是通过文化来消除隔膜和增进感情。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指出:“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1]287这样的表述,让人回到了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人、政客、旅行家、学者穿梭在这条道路上,那条道路上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情,有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丰饶,有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的牵挂。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习近平又讲到了著名音乐家洗星海的例子。1941年,洗星海“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1]287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习近平成功地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用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开启和共建一条经济和政治之路,文化在此则成为一种连接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巧实力”。

二、文化是一种感召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兵家信条,也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质就在于其感召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刘琨曾经以一曲胡笳吹散十万匈奴大军。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不堪的年代里,经历“八王之乱”之后的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食不足求饱,衣不能避寒,军阀林立,匈奴、鲜卑趁中原大乱也加入到这场厮杀中。在此背景下,刘琨虽受封“刺史”,但手中却无一兵一卒。受忠孝文化的熏陶,在忠君文化的感召下,刘琨一路上招抚流民,组成了一支义军,进入了晋阳,当时饱受战乱的晋阳城渺无人烟,腐尸遍地,荆棘丛生。刘琨带领大家砍掉荆棘,开荒种田,恢复农业生产,晋阳百姓日渐增多。然而,晋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刘渊想占为己有,并引来数万匈奴大军围困晋阳城。刘琨苦苦支撑,内无强兵,外无救援,思索数日,于一个寒风冷冽的冬夜登上城墙,怆然长啸,稍许吹奏一曲胡笳,匈奴士兵于寂静寒冷的冬夜听到呜呜而奏的胡笳,老泪纵横,思乡之情殷切。一曲完毕,围在城下连绵不绝的营帐去无踪影,数万匈奴大军撤走。

文化的感召力一方面可以驱散数万匈奴大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战争,让人投入到一场解放黑奴的战斗中去。1852年斯托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很多人受到这部书的感召,加入到争取奴隶的解放运动中。

文化的感召力除了在战争中的运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唐朝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遭到贬谪,仍能保持一份豁达与乐观,吟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之音。他一生因诗获罪,一生又用笔来战斗,为黎民苍生呐喊,他的《捕蛇者说》道尽“苛政猛于虎”。文化的感召力更多的时候不是作为“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处于逆境挫折之时,仍然能够保持昂扬的斗志,有为百姓做事办事的愿望和付出行动的能力。

三、文化是一种经济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说:“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1]264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相互尊重,进而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技术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的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等特征,文化产生经济力。

元朝除了缔造中华历史上领土最大的帝国之外,也汇聚了当时的众多民族,通过各个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力。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剌桐”(现在的泉州):“在这个商埠,商品、宝石、珍珠的贸易之盛,的确是可惊的……假如有一只载胡椒的船,去到亚历山大港,或到奉基督教诸国之别地者,比例起来,必有一百只船来到这剌桐城。”[2]无独有偶,当时的理学宗师吴澄则作出了这样的描述:“泉,七闽之都会也。蕃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2]从泉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就可以看出元朝的经济繁华,实力雄厚。元朝的经济之所以如此繁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在文化上的宽容和开放。

在忽必烈统治下的元王朝,宗教上,佛家、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存;教育上,蒙古国子监、汉人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同时存在;政治上,蒙古贵族、汉族士官、色目族商人、南人俊杰同时仕于元朝汗庭;科学技术上,有刘秉忠、郭守敬等汉族匠才,也有回回学者扎马鲁丁,他们共同主持天文历史,为元朝的水利天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的局面也出现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威尼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但是秉承“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文化精神,各国的商人可以在这里做礼拜,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生活的斑斓多彩,使得威尼斯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繁华的商业城市和文化之都。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王夫之就提出了“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意思是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理念的贯彻和践行就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力。

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一盒榨菜售价数千元仍然能够畅销市场,原因就是对他们而言吃的不是榨菜,而是乌江文化。汪郞曾经写过一本《衣食大义》,书中详细描绘了各种吃食背后的文化。其实,文化除了像龙应台所说的存在于待人接物的方式中,更是梁漱溟所说的“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就离不开饮食,孔子说:“食色性也”。《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如痴如醉,原因就在于追寻诱人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历史,能够唤起对于美食背后文化的回忆和参与。

四、文化是一种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力看似很抽象,实则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梳理历史可以发现,秦始皇扫荡六国建立的天下在陈胜所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一夜之间摧枯拉朽;朱元璋力挫元朝蒙古铁骑建立的明王朝在“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之下,李自成大军长驱直入,崇祯自缢;落魄秀才洪秀全重创满族八旗劲旅建立的清王朝,凭着一句“耕者有其田”,起义大军蜂拥迭起,南方半壁江山沦陷;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旗帜鲜明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使中华大地一夜易旗;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凝聚人心,老百姓自愿空腹饿身支援前线,这些都是文化凝聚力的表现。由此可见,文化的凝聚力不容小觑。

唐朝有个诗人,世代为农,他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含红复含紫的湖北佬。他在50岁的时候突然萌发了进朝入仕的愿望,便放下锄把,来到了气势雄辉的大唐王朝的东都洛阳,在那里的第一天他就进入酒肆,直到夕阳西下,湖北老农民叹道“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之后便进入长安。没有李白击剑散千金的富家公子洒脱气质;没有王维工书法精音律的少年英才、清秀气度,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在长安一次文人聚会上,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鸣惊人,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纷纷与其交往,一句诗将来自边陲之地的农民与达官显贵、名士文人凝聚在一起,超越了出身背景,这个农民就是名垂千古的孟浩然。回到这个时代,东德、西德的统一便是得益于同根同源的文化;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将会借助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五、文化是一种引领力

引领力首先来自于吸引力,但吸引力不等同于引领力,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文化发挥引领力的前提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文化属于先进文化范畴。先进性的文化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吸引力,进而发挥引领作用,引领政治、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因为拥有军权而得到的天下,所以自宋太祖赵匡胤对于军权的管制从“杯酒释兵权”开始便一直采取防范手段,但对于文人却比较宽松。赵匡胤曾留下两条遗训,其中之一便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51。宋仁宗时期,有位书生给当时的成都知府进献一首诗,其中写道:“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看到处惊吓不已,认为这是公然鼓吹造反,于是呈报太守,太守诚惶诚恐上奏朝廷,仁宗看后说道:“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予司户参军,不理事务,处于远小郡。”[3]52其实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位书生犯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无法忍受的大忌:造反。成都在历史上的确是历代皇帝退守之地,唐朝历史上发生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着属下西逃便是川蜀之地,后在唐朝末年,唐僖宗又再次逃入蜀地。在唐末诗人罗隐所作诗句中讽刺此事:“马槐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权在丢掉南京以后,也是逃到川蜀之地。由此观之,此书生之言确实容易让人想到造反。但是宋朝对于文人的宽松环境,产生了君臣有义的文化引领力。

一种有吸引力的文化一定是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文化,当它破茧而出的那一刻就能够让人看到它的美丽绽放;一种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文化,即使面对阻力,遭遇种种磨难,还是能够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得到践行。从春秋末年子路“闻过则喜”提倡的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之风,到大唐李世民广施仁爱、轻徭薄赋而开创贞观之治,再到清朝末年光绪皇帝扶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自强挽救中华民族,直至今日提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文化的引领力可能是发端于微、起始于底层,但都需要自上而下的去提倡。当然自上而下的提倡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一个真正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文化是可以在人民当中推广开来并发扬光大的。理念的改变,生活也为之改变;文化的复兴,也会带来民族的复兴。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否被传播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推而广之,文化是一种力量,这力量的大小也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在全社会挖掘和提倡先进文化,释放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目的就在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力;通过“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铸造公正平等的大环境,目的就在于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因此,培养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李治安.元史十八讲[M].中华书局,2014:149.

[3]李恩柱.读史可以明智[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4]张维迎.理念的力量[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215.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