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可否称为时尚的一部分,这是个奇陉的话题。但是对于法国人这么一个好吃的民族来说,其实毫不奇陉。法国从来都是欧洲的农业大国,自中世纪以来,跟英国进行了一百年的战争,最后彻底区分出大陆农业饕餮派和岛屿贸易反饕餮派。至今这两个国家的本性未变,对于本土和时尚的态度,从食色这样基本的东西来说其实也没改变。
法国人是农民来的,自然爱他们的土壤,爱这土壤中的产出,特别讲究保持一个地方食品的“本土”特色。也就是说,波尔多的酒跟勃艮第的就是不同,细致到波尔多河右岸的跟左岸的也不同,再细致到右岸砂土地的砂石含量不同的地方也会不同。要不就是北部的朝鲜蓟跟南部的不同,南部的小的才能拌沙拉整个儿吃,北部的大的就得吃芯为好。牡蛎几乎是每英里海岸都不同,奶酪是每个村儿都有个性,番茄、蜜瓜、下水肠儿……都各有各的“本土”。其实在法国要成为一个美食家,基本上要把每个产区当成“本土”来研究、来尊重。那么在法国混,当然感受越细腻,产区划分越专门,美食能力越高,就越时尚。粗枝大叶难区分,或者贴标签式的东西很难入法式时尚之流。
说半天吃喝,其实也是要说刚看过的一个展览。艺术欣赏者,有的时候有点儿像美食家,重要任务就是“尊重”和“区别”。只有尊重才能够做到区别,区别得越细致,专业程度也就越高,感官和精神的享受能力和享受本身也就越高。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美术馆最近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本土”,颇在这两个美食大国之间,以高级法式时尚的品位,传递了一些有趣的信息。“本土”展大多数展品,都像某种地道的食品一样,不太顾及吃的人是否能够接受,更强调这是从那块土壤本身生长出来的作品和问题。比如展览的“开胃菜”是胡向前的《镜头前的女人》,那个在中山公园中兀自起舞、沉醉其中的大妈,给人强烈却又暧昧的情绪指引,确实吸引着人们继续品尝。其中几个年轻的艺术家,包括曹斐、陶辉、刘窗、徐渠、刘诗园贡献出了网络、录像或是特殊方式制作的绘画,都给法国观众制造了更多谜团。他们的创作一方面紧密地联系中国今天的生活,另一方面非常个人,不再能够轻易地被贴上中国标签,然后做出安全的解释。观者必须像美食家那样,一道道分别亲自品尝,分别做出很细致的关于作品本身的描绘和评判。而以较传统的架上作品参与的艺术家,例如刘小东笔下诗意现实主义的东北,邱志杰哲学化的水墨中国观念地图,郝量将古代园林跟今天被改造成的游乐场编织在工笔长卷中,他们的风味都变得更加隐秘、复杂和自由。
法国人因为有美食传统而容易尊重产自本土的东西,我在北京看见唯一一个能吃皮蛋的老外就是法国人。所以似乎对今天这一批更加发自中国内部、更加复杂和气息浓烈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们也是首当其冲的尝试者和支持者。不论结果是赞美还是批评,要尝试最地道的本土产物,是一个我喜爱的法国精神。不论对于艺术还是美食,关键词都是“Territoire”(本土产区)和“Gouter”(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