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诡和神秘的管理机构

2016-04-29 00:00:00颜强
智族GQ 2016年6期

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中央政府力推的项目改革,大张旗鼓,并且能得到社会积极反馈,却迟迟不能在执行部门得到体现,那会是非常诡异的一件事。

中国足协就是这样一个奇诡的机构。

足球全面改革方案出台近14个月,足球热潮还在持续升温中,甚至在职业足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中超购买外援如军备竞赛般未必健康的景象。各种民间培训、场地运营、足球投资、主题活动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各处传来的信息,都是足球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基层教练、青训教练的缺乏。快速发展的事物,不论经济还是社会生活其他领域,都可能出现泡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样的泡沫现象从来未曾断绝。换个角度看,没有泡沫,未必就是高速发展。

唯独不变的,这一年多时间,就是中国足协。除了2015年秋天,出现过一个似是而非的“脱钩”自我说明外,改革春风吹遍大地,但就是和足球理论上的直接管理机构无关。

中国足协现在到底是政府职能部门、执行部门,还是社会机构,谁能给出明确答案?

全面改革方案出台13个月后,中国足协突然发布了一个《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文件。有媒体用“假大空虚”来形容这份文件,用词有些过激,但和全面改革方案相比,这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没有半点儿新意。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由各部门联合发出的这样一个文件里,中国足协的角色描述出现了如此字样:“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

读不懂公文的人,不得不对这样的身份描述产生怀疑。因为在这个办公室之后,才有“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罗列。

中国足协如今成为了中国最神秘的机构。你说这是官方机构吧,人家早就宣布“脱钩”了。你说这是社会协会吧……谁信啊?

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果就文件内容论,说的全都是13个月前全面改革方案里覆盖到的各种点和面。全面改革方案早就有近中远三种规划的描述,新的这个文件,无非是将时间放得更长,直到2050年,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有些战略思维的意思,只是实际内容,真没什么新的东西——一份文件如果连自己的定位都说不清楚,内容还有什么可读的?至于这些规划,类似“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以及“动力更足、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话语,与其说是规划,不如说是过时的口号。

连《人民日报》都能大胆创新,用用网络语言和热词了,你还跟这儿刷墙一般地喊口号。这就算交作业了?

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高度是十分必要的。可空有远虑,回避现实,则完全是儿戏。远期规划的终极目标:“全力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目标,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共圆中华儿女的足球梦想,为世界足球运动作出应有贡献。”这更是口号体战略,中国足协自身定位不明确的话,其他规划都是瞎掰。

“脱钩”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得具体落实做到位的。从管理者选拔、管理者角色转化和行业管理加强两个维度,都必须得到体现。如今足协的工作人员,“脱钩”前后,能有多少变化?社会招聘人员不少,但部门副主任以上者,不都还是体育总局的干部?我不知道这样的组成,怎么能算是社会协会组织。

管理者角色转换上,更有趣。几年前的中超公司,据一些俱乐部管理者云,已经初步具备行业自我管理的机能,相对民主。然而在全面改革方案出来之前,中超又有了什么执行局,中超公司再成空壳。中超联赛的执行局,各种委员会里,高坐着各地足协、中甲俱乐部乃至中乙俱乐部的代表,中超俱乐部反倒在这些委员会里成了少数派。这是改革?这其实是倒退。

然而市场的火热,容易掩盖机构改革的倒退;国足一次幸运的十二强战出线,又至少给中国足协不动如山续命一年。来自市场、来自社会各界,趁着足球热,想要投机捞一票的人,比比皆是,各种合影帝、投资大佬,如过江之鲫。这样热烈但有些混乱的高速发展期,泡沫也可能是有毒的,尤其需要行业管理者张弛有道的把握。

可我们连这机构是什么性质,至今仍辨析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