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port
《单身狗:我不喜欢房间里有别人》这篇报道反馈是近期所有文章中,回复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当然这和文章的主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反对者觉得独居的人太过矫情,而独居者却认为这是最舒适的人生状态。是否要一个人居住,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如若不然,那才是太糟糕了呢。
@盼盼Pandora:同不喜欢房间里有人,不,应该是不喜欢房间里有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的生物,就是那种进入这个区域后和整个世界都隔绝了,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明与白: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空间,两个人或被塞满,或会重叠,还是一个人好。
@周和泰: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独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面对自己。
@HHA斛:我不赞同你的生活方式,但我捍卫你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虽然我不喜欢单身,但我仍然是单身狗。
@LuciaLiu:最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标题觉得多了前三个字。
@Yolanda:我要冒着晚上没饭吃的风险分享到朋友圈。
@F:在3月的GQ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看完后感觉很安慰,一下子有些释然的感觉了。许知远拯救了我的社交恐惧,因为我也不喜欢房间里有别人,现在似乎可以牺牲一些感受力,让自己学着去接纳,试着不那么在乎,不在乎了,反而可以更融洽地相处。
@顾珊:现代人好矫情,也好脆弱,前几年争论的是要不要孩子,现在就一个单身居然也能写出那么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也就是最近这二百多年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过来的(可参考伟大导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现在倒像是人活着的唯一或终极目标了……还是看看我们的古人们追求的是什么吧,“修齐治平”四个字足以概括。
@Kevin:两个人,一段关系,双方都失去一定自我,放弃大多独处时间。独处,与自己对话,一个人感受整个世界。各有得失。
@你非我良人、怎知我情深:刚从长时间的独居迈入两个人的婚姻生活,真的是一团糟,我所有一个人时候的规律作息被打乱,我各种睡不好,各种疲惫……好怀念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最自在,我想干吗就干吗,不用去和另一个人一起调整作息,我喜欢早睡早起,可是对方却晚睡早起,我各种受不了。
Re:GQ Video
在4月我们推出了全新系列的视频GQGrooming,在这一系列视频中,我们从基础教起,
慢慢进阶,让你彻底掌握男士理容,并且在—分钟内搞定你的问题,让你每天多睡一会儿。GQ Grooming的第一季总共有八集,已经全部推出,并且收到了读者热烈的反馈。《智族GQ》的资深美容编辑邹文这样形容第一季的视频,“看过第一季你就知道出门前该如何准备了。”
@F:多做一些有关男士的内容,网上关于女性化妆的太多了,男性的寥寥无几啊。
@HIKARU:噢,我的重点都在模特身上。
@深井冰:不过,男的皮肤不是都挺好的吗?
@Jeason:太酷了。
@良辰美景:希望以后能出更多这种一分钟关于男性的科普短片。
@大野:再贵的电动剃刀也不如手刮好用。
@周和泰:男人的面子工程也不能忽视。
@长笛一声人倚楼:我知道我脸黑的原因了。
Re:微信
微信文章《二十五岁的人生》在网上引起大家的讨论,谈到最多的就是转变。这篇推送我们一共整理了25张25岁的面孔,而每一位读者的回复部成了这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整篇推送早就不止于25个故事了。
@吴直:所以应该找个对象,不吃狗粮。
@左思玲:好想知道海明威的25岁在哪里,在战场,还是在巴黎?好想知道冯唐的25岁在哪里,在北京,他的姑娘叉在哪里?
@Morin许晨:二十五岁,男人的第二个青春期才刚刚开始。
@柳七郎家的柳骨:我今年25岁,做了三年媒体狗,准备去念人类学博士。
@Renee:25岁(差3个月)刚刚升职成一个孩子的妈,开始修炼一场人生的大任务。
@阮阮:今年25岁,正在做以前想过但是从来不会做的事,已经颇见成效。最近发现,职场并不简单,灰色地带不会因为你不了解就不存在。慢慢地成长,希望30岁的我会感谢25岁的我。
Re:Cover
4月刊的封面人物是胡歌,我们终于见识到了粉丝的力量,杂志的预售在半天时间就被一抢而光。另外,对于我们的保密工作,读者也有话想说。
@临木kirin:到底为什么我买本杂志也要拼手速啦!点进去叉卖完了。
@shelly珊珊:赶紧去买了3本,付款后再来分享这个好消息,怕抢不过你们。
@蓝蓝花:杂志与人一样,也有智商和情商,《智族GQ》低调地问胡歌50问,是封面,是内页?秘而不宣。昨天突然间刷屏,点燃众椒激情:今链接上线,却一本难抢。与另一本杂志比较,高下立判。
GQ Wave
GQ Wave是GQ实验室的全新尝试,你可以在每个周日听到当周最新的特辑。
在最新一期的“编辑眼”栏目里,我们的主播和GQ生活方式总监孙赛赛来到话筒前,聊了聊孙赛赛在苹果总部的见闻。在音频中你能知道苹果的员工食堂长什么样子,苹果的保密工作到底进行到了什么地步,加州的工作环境到底是残酷还是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