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的使命是证明生命的活力和气息,一片云的使命是给干渴的大地及时补充水分,一缕阳光的使命是造福万物生生不息,而一个人的使命就是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
樊志勤第一次深刻感到自己的焊接技术所承担的重要使命,是在2011年。那一年,我国天宫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发射基地在对发射塔架的检查中,发现翻板铰链出现了断裂。此时,距离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必须立即解决。
部队首长急如星火向太重电函求援。任务落到了樊志勤身上,第一时间他就和相关人员赶赴基地。在现场,他与专家们一道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修复方案。修复工作开始后,他凭着多年积累的焊接技术和修复经验,在发射塔架上亲自动手操作,冒着凛冽的西北风,每天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无数双期待的目光盯着他手中的焊枪。
樊志勤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圆满修复了裂缝,不仅如此,他对整个塔架做了全面检查和修复,确保了塔架的万无一失。他的焊接技术得到了基地首长的高度评价。
那一年,樊志勤仅32岁。
返回太原的樊志勤,通过电视荧屏看到神舟八号飞船圆满升空,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心情用语言无法表达,但内心的激动与坚定是可以肯定的。”
精心耕耘 “一亩三分地”
走进太重集团大门朝西北方向步行十分钟左右,就能看见一座装修朴素的四层楼房,楼内设有焊接实操室、钳工实操室、电工实操室、特种焊接实验室、理论培训教室、电脑室等,这就是太重融培训、教学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太重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这里就是樊志勤的“一亩三分地”,他就是这个培训中心的副主任。
这座楼房虽然并不起眼,但它的名气还真的不小。它的前身是太原重型机器厂焊接处,曾被国家机电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焊接技术排头兵”,成为中国焊接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如今,这里至少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在两年前,太重对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场地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改建后设备更先进,设施和种类也更加完备;二是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成立了“樊志勤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太重建厂65年来仅有的两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之一。
油膜轴承是太重的主导产品,但一直以来因为技术问题,油膜轴承产品中的重要部件——衬套经常出现合金局部脱落现象,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瓶颈。攻克这一难关的重担落到了樊志勤和他的工作室肩上。
为了打掉拦路虎,樊志勤开始了攻关之路,合金材料的特性和产品使用工艺他早已记了个滚瓜烂熟,试验—论证—失败—从头再来,这样的程序走了无数遍。两年后,他和他的团队终于制定出一套先进的改造方案和生产工艺。
改造后,合金厚度可以控制在2.5mm~3.0mm之间,厚度均匀,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合金成本降低了60%。他们创造的这项新工艺,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省合金价值超过1300万元。与原来的旧工艺相比,这项新工艺还在电能及钢板原材料消耗、环保达标等方面体现出了巨大优势,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了重大贡献。
匠心独具 焊接成绝活
樊志勤手中的绝活儿还不仅仅是这些,最近几年来,他先后修复了济钢机架、忠旺机架、钢轮热线60MN压机、秦山核电站吊具、加压气化炉、各类挤压机缸体、柱塞等,凭着一手超人的技能,累计为国家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实践最终会上升为理论,此间他在国内期刊中发表的《大型轧钢设备开卷机直尺圆柱齿轮的焊接修复性研究》论文,也被纳入国家《轧钢设备全套技术》标准。
这些年来,樊志勤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在企业创新活动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批批全新的研究成果在这里相继涌现。在樊志勤创新工作室里,先后研究出了《起重机端梁K型坡口影响焊接的因素》《合金模具钢H13、50CrMnMo材料的焊接修复》《高强钢焊接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成果。他发明的“CO2气体保护焊插入式管板垂直(水平)固定焊”技术获得了太原市高技能展示三等奖,“不锈钢复合板的高速焊接”技术成果在太重集团公司获得三等奖,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为了把这些宝贵的创新成果推广到全国,樊志勤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提炼,撰写了《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在金属结构行业中的应用与探讨》《09MnNiDR低温钢脉冲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的试验研究》等具有较高科技价值的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潜心授教 人才成倍出
别看樊志勤的年纪不大,但他却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徒弟。这些年,先后有1000余名焊接操作人员在樊志勤的培训中心得到他的言传身教,取得了相应的资质证书,其中多数人晋升为技师和高级技师。
不仅如此,这些徒弟们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在各类技术大赛中纷纷获奖。薛利欣、魏杰在2015年太原市技能大赛中获个人前二名、团体第一名,冯鹏伟在2011年太原市技能大赛中获第五名,韩志宏、薛利欣、冯鹏伟则在2014年山西省机电行业技能大赛中分获个人前三名、团体第一名,魏杰、薛利欣代表太原市获2015年山西省技能大赛个人第四名、第五名、团体第二名。太重人都称樊志勤的创新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造就中高级焊接技术人才的摇篮。
同时,樊志勤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他把焊工培训工作中的操作经验进行了仔细汇总,与兄弟单位合著出版了《焊工300问》一书,成为了学习焊接技术的生动教材。
说起樊志勤这些年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他的老上级、太重焊培中心主任陈清阳如数家珍:“小樊以精湛的操作技能先后获得太重技术比武第一名、太原市技术比武第一名、山西省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早在十年前就被破格晋升为技师,第二年晋升为高级技师,成为当时太重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还获得了“国际焊接技师”、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焊接裁判员、省机械电子行业专家等资质;2013年被山西省评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2014年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被太重集团授予“技术明星”的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创新工作室也被省人社厅授予“大师工作室”称号,并荣获了2014年度山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联合会的“十大创新工作室”和“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从一名焊接车间的普通电焊工,到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的电焊工、试验员、培训教师、创新工作负责人,樊志勤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一步步成长,成为了太重的“工匠大师”。但是眼前的他,依然一身朴素的工服,依然从早到晚地钻研技术,一切似乎都没变,但一切又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