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鹏
前些日子,根据有关主管领导指示精神,笔者有幸参加农村“两调”(“农情调查”与“汛前调查”)活动,和有关涉农职能部门的专家走了一些地方。在“两调”活动中笔者凭着对农村工作的敏感,发现了一些问题。问题的出现虽属个例,但它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如果處理的不好或处理不得当,很容易引起农村的村、组“两个关系”(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正常。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对于密切农村“两个关系”,推进新农村和谐建设,加速“三农”工作及全民奔小康很有意义。
我们在某四类气候区的村委会调查时,据该村的干部反应,在春耕播种前,根据县、乡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使“两学一做”与“帮扶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村里把各组的军(烈)属、缺少劳动力的困难户一一作了统计,村(组)干部和党员每人或多人和上述农户结成对子。按理说这是一件“帮扶工作”的好事,既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两学一做”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又实实在在的为困难户办了一件好事。结果好事未办实,在具体工作中走了样、变了味。
魏家街(组)的两名党员,带领几个青壮年农民风风火火地帮了三户需要帮扶的家庭。他们为了早早完成“帮扶任务”,好种自己家的地,所以不论是山坡、岗地,还是大平地,乃至背坡涝洼地,“一刀切”地把玉米种子播下了地。结果山坡岗地、大平地玉米拱土出苗,背坡涝洼地缺垄断条(粉种)较为严重。大伙都不愿看到的事情出现后,那些被帮扶的农户找到村委会要求包赔损失;村(组)干部觉得很“委屈”,这事儿应该去找帮扶人;帮扶人也觉得“费力不讨好”,出了力、干了活,还落“一身的不是”。最后在乡政府的过问下,虽然得到了三方都认可的解决,可负面影响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两个关系”受到了危害。
笔者认为,此事从根本上讲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帮扶工作要做到精准化。党中央、国务院在多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和下发的“红头文件”中都提出并强调要“精准扶贫”。笔者曾多次到南方“三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学习考察过,如井冈山革命老区,不少乡、村党员干部组成帮扶工作组,以“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一帮三年不变,被帮扶农户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居住条件、文化脱贫样样负责,件件落实,不达到脱贫决不撤点。不少村级党员干部(也有组党员干部)在村务工作、帮扶户脱贫、自家生产、“三合一、多兼顾”中做得井井有条。这个“帮扶模式”和“工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二是帮扶工作还要做到科学化。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及组(屯)党员干部,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而被帮扶的农户没有享受到“帮扶实惠”呢?这里涉及到一个科学种田的问题。我省东南部山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和农业气候的影响,尤其3-4气候区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按照地势,温度,墒情来决定耕种时间的话,而是盲目地图快图省事儿“一刀切”的播种,最后一定是要出问题的。
由此又使笔者联想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有关涉农部门,组织“送科技下乡”和冬春季举办“农民科学种田培训班”活动也还有缺失的地方。如果在各地通过送科技下乡培训出一批永不撤走的“农民科学种田示范小组(或示范户)”,就不可能出现上述问题了。所以说,笔者认为农村帮扶工作需要精准化和科学化,这也是当前“三农”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