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力与美

2016-04-29 10:04张炜
山东画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荆州美文虚构

张炜

一些文章和虚构作品不一样,是真实的记录,它的力量和美也在这里。像通讯报道、报告文学、书信、谈话录、政论文章,都是不能虚构的。它们就应该真实,这也正是它们的价值之所在。

有人可能习惯于像写小说一样构思自己的记录文字,这是一个陋习。有人讲这样也可以写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多少还是有益的;但我们要求的这一类文字,一般要是佐证性质的、应用性质的。

比如说传世散文集《古文观止》中收录了很多名篇,里面就有大量的实用性文字。《史记》是实用的,它记录历史,被称作中国第一部信史;《出师表》是实用的,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那些自荐表、投书和干谒文字也都是实用的。这些都是中国文章的代表作。许多古代名篇集锦都要收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因为直到今天看这仍旧是一篇美文,并且可以作为一个方面的标本,含有无与伦比的丰富信息。这篇文章的局限性我们前边讲了许多,但就文辞本身来看却是生动奇绝的,表现力是第一流的。

中国古代实用性文字中出现了这么多美文,跟“散文”这种文体尚未获得“独立”有关。古代“散文”的文体意识还是比较弱的,虽然出现了“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真正获得独立意识,极有可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散文自此开始从书信、表、谏和史志里分离出来了。不过这种分离性越走越远,对于这个文体的利弊到底如何,还需要冷静分析才好。

看一篇文章的角度有很多,如果我们从文字的力量,从它的认识功能看,要超越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就难了。那种对仗,那种气势,率性与畅利,还有文字的华丽,都不是一般的篇章所能比拟的。这是天才的文笔,是不可重复的。这篇文字塑造了一个最鲜明的人物,就是李白自己,而这种塑造的一大部分效果,或许是作者当年完全没有预料的。他要突出作者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以便让权力者看重;但是通篇文字所塑造的“李白”其人,却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让其始料不及。文中活跃的“李白”生动无比,需要多么强盛的生命才能活画出这样的一个形象。辞章调度自由,灵动,干净,所有表述都缩为最短的距离,形成最强的发力。溢于言表的东西很多,作者冲动急切的性格,不顾一切的勇气,一蹴而就的决心,势在必得的抱负,所有这一切都纵横在尺幅之间。

我们既要沉浸于文章之中,也要跳跃到文字之外。读者一旦成了冷静的观察者,结论和感受就有一番不同了。看文章有好几个角度,作者的主观愿望所规定的只是其中之一。比如有人可以从很多方面谴责李白,表达自己的遗憾,从道德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但是另外还有一些元素,这或许又会引起绝然不同的情愫,比如对一种天真无忌的天才青年的欣赏,对一个心机浅近却又豪情万丈的诗人的欣赏。这一切对读者来说都是极复杂的综合,有些还是相互矛盾的。

由此我们又可以深长思之,得知古往今来为什么把这样一篇文章当成了不朽的美文。文章所流露出的那些经不起苛求的东西,难道还不足以伤害我们审美的味蕾吗?可是它的认识价值也就统一在其中,它的丰富性也就体现在其中。没有它,我们怎么能更好地理解李白?怎么会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于是我们一定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心怀感谢。

《与韩荆州书》这篇奇文,说到底今天看就是一封“求职信”。作为美文,艺术上自然是成功的;但作为求职信的实用价值,却是完全失败的。它把对方和自己都夸过了头,只顾笔下快感,大快朵颐,实在有些傻。作者好像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快慰而写,倒不像是为了求职。如夸对方:“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最不可思议的是后面很不谦虚地发出请战:“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更有:“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简直像是威胁对方了,隐下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举荐我,实现不了伟大理想,耽误了我,可要负全部责任!

如此求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韩荆州并没有举荐和提携李白,这封求职信于是只获得了文学上的成功。就这个结局来看,韩朝宗这个人是十分理智的,中规中矩,并不太有幽默感。他竟然对作者没有充满好奇,比如见见这个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封信倒为韩朝宗扬了名,如果不是李白的缘故,谁又会关注历史上的这个韩氏?他未助李白一臂,却凭借李白而流名千古,也算得上一件趣事。

可見中外历史上有一些奇文,并非是没有严重瑕疵的,如果一味陶醉在这些文字里不能做超越观,当是很大的遗憾。若能在文章中进出自如,不时退出到文章之外,读到的东西就会更多。

李白的文字我们始终看作千古名文,像金属铸成的一样,不可更动地写在历史之中。我们应该从中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大的启迪。不然就是误读和浪费。

猜你喜欢
荆州美文虚构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