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张婷婷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随着国家黄蓝战略深入实施,让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驶入了科学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预计达到3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预计达到1288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预计达到220亿元。
新常态,新起点。东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持续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向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迈进。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黄蓝交响激荡,奏响了建设繁荣富裕、生态秀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新东营的壮丽乐章。
创新引领
产业结构实现“精彩转身”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东营早年石油工业一枝独大,产业结构失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瓶颈”。如今,东营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然发生重大转变,新常态下推进转型升级为东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不可限量。
“十二五”期间,东营地方财政收入前四年年均增长19.6%,预计五年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前四年年均增长21.2%,预计五年年均增长19.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前四年提高9.2个百分点,预计五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左右。
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东营市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现代渔业、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孵化器,东营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推进,东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创建为国家级农高区。
制定出台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行动,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探索创新“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和商务模式,加快构筑新型工业体系。石油炼化能力和新闻纸产能居全国首位,离子膜烧碱、轮胎子午胎、阴极铜产能居山东省首位;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12家企业入围“年中国企业500强”,占全省上榜总数的五分之一。
2015年5月6日,东营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山东省第四个综合保税区。由此,东营开始打造以保税仓储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了国家轮胎及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试验场、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黄河口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服务业项目,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2014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许多企业的效益呈现下滑态势,但在东营胜利经济开发区,一家为勘探开发提供高难度钻井液技术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却在逆势上扬。前不久,这家企业刚刚与也门、埃及等国的多家大型企业签署了生产合作意向书。究其成功根源,离不开自身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
“能够拿下这些国家的市场,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技术、先进的经验”,东营市许多像泰尔石油这样的企业,通过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带来的新设备、人才、大型专业研发实验室等优势,成功找到逆势上扬的“金钥匙”。多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东营市将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把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城市转型,打造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这些,将为东营市未来五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生态优先
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东营市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黄河从东营入海,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完整、广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昔日沿海滩涂一片茫茫、生机寂寥的黄河故道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在中心城区,东营市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 努力打造知名的“东方湿地之城”,以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为龙头,以明月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清风湖公园、金湖银河公园为主体,构建起“九横十纵”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实现大河大湖大海相贯通,构筑起森林环抱、水系环绕、湿地相间、绿茵棋布、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
黄河尾闾,退海之地,曾被人们看作是“绿化的禁区”。面对黄河三角洲的特殊环境,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成了东营市的工作之重。“十二五”以来,开展“三网”绿化、沿海防护林、生态林场等林业建设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87万余亩,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全面造林增绿,城市绿地面积达到了3911.3万平方米,居山东省首位,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大绿地系统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人居环境。2012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4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作为山东省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东营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生物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占地方装机容量的35.23%,被国家能源局列入首批81个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指挥的水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指挥部,确保了治理出实效。2015年底中心城建成并运行6座污水处理厂及完成4处生态湿地建设,能满足中心城区未来3至5年内污水处理能力。让绿色理念更加融入生活,加快构筑绿色公交体系,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达到半数以上,全市节能环保型汽车现在达到12万辆。推进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统筹城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整齐划一的楼房,干净整洁的街道,便利周到的社区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如今的东营区牛庄镇陈庄村已经旧貌换新颜。“真没想到,我们这一把年纪了还能住上楼房。”搬进新楼房的村民生战友兴奋地说。这是东营市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东营市优化空间布局,坚持组团发展、生态对接,加快构筑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体系。以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生态新城、金湖银河、园博园建设、旧城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东营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城市。注重产城融合,着力提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率达到64%。
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东营市凝聚文化发展共识,积极推动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展览馆、雪莲大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奥体中心、儿童乐园、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文化和科技带来的心灵充盈。2015年8月,东营市入围第三批创建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随后入选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深入实施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社区管理、社会文化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等提升工程,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综合保税区获准设立,力争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东营胜利机场是4D级机场,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建设民用飞机试飞基地,逐步培育成为区域性中心空港。市内实现半小时经济圈,多条高速公路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德大铁路全线贯通,积极推进黄大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山东东部南北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海陆空多样的出行方式让东营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东营市将继续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平衡发展格局,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推动内在联系紧密的区域和领域融合互动、协同共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普惠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东营市采取多种举措,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千方百计筑起民生保障墙,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01.89亿元,同比增长20.3%。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设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就业援助,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特别是建设中心城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一书两金一卡”制度,依法及时打击欠薪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6元,同比分别增长7.1%、9.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到每人每月160元,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2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760元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800元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00元,社会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2015年的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为城乡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一中、二中和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高中段学校布局调整和小班化教育试点,全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及以下公办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蝉联国际田联“银标赛事”。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与大海的激情碰撞,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奏响了黄蓝交响的华丽乐章。
东营,这座崛起在黄河尾闾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正蓄势起航,向着更辉煌的前景跨越!(图片由东营市委宣传部提供)